圖1
圖2
大美中國畫
國寶名畫《清明上河圖》系列解讀之一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絹本 淡設色 縱24.8釐米 橫52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202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晚上,我激動得像個孩子。那時,我正在和幾十位讀者朋友一起線上數《清明上河圖》到底畫了多少人。一開始,我用熱情鼓舞大家,後來,大家的認真反過來鼓舞了我。數到後來,我就激動起來了,感到數人數這件貌似枯燥的事情,竟然那麼美好。
在中國古典美學歷史長河中,《清明上河圖》的地位可以説極為重要,堪稱中國最偉大的古代畫卷之一,同時,它也是當代普通中國人最熟知的古畫之一。可是,這樣一幅國寶名畫,裏面畫了多少人,卻一直眾説紛紜。有的説畫了五百多人,有的説是一千多人。這兩個數字都是來自研究者,而不是普通人的信口之言,可是兩者相差卻那麼多!這難道不該引起人們的警惕嗎?
因此在寫《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那本書之前,我曾數過幾次人數,最後一次,是用電腦軟體做的統計,結果是806人。我的態度當然是認真的,但是,認真不一定不會出錯。對於我的統計數字,我一直保持開放態度。在《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出版以後,因為我在書中留了聯繫方式,陸續有讀者加我微信,我想,既然出版社希望我在世界讀書日做個活動,那我就在朋友圈招呼一下,看誰願意跟我一起,再次數一數《清明上河圖》的人數吧。於是,就有了世界讀書日這天晚上的事情。
我是這麼做的:在電腦上把《清明上河圖》超高清電子文件打開,然後“推流”到直播平臺,這樣,我在電腦上的操作,大家就都能看得見。如果我漏數了,就會有人在評論區提醒我。我知道以前有人用數米粒的方式統計,這種認真精神令人敬佩,不過用電腦軟體統計有一個好處,就是計數是自動的,也就是説,看到一個人,用滑鼠點一下,數字自然就增長一個,無須最後再做加法。就這樣,我們用了兩個半小時,完成了全卷的統計,得出數字為815人。
比我自己統計的數字多了9人,證明我錯了,但我還很高興。
我説:“朋友們,今晚我們一起數人數,既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數數兒,是小學生也會做的小事,但是由我們愛好者集體數《清明上河圖》的人數,是其問世以來的頭一次,因此是歷史性的大事。”
我開玩笑説,我們不小心創造了歷史,大家可以跟各自的親友去嘚瑟了。
我的話説早了點兒。
直播結束後,這次活動的參與者、畫家梁秀嶷(yí)告訴我,剛才直播中,我少數了六七個人。因我數得快,他未來得及一一提醒我。梁先生是《清明上河圖》的重繪者,也是極其認真的人,對他的意見,我當然十分重視。於是我提議,隨後我們再數一遍。
時間來到了4月24日。上午11點,我再次上線,等候兩個人進入網路會議室,其中一位當然是梁秀嶷,另一位是《清明上河圖》研究會執行會長馮雲濤——請馮先生來,一是他也是《清明上河圖》研究專家,也曾親自數過人數;二是如果我與梁先生對某個形象算不算一個人物有分歧,三個人也好投票。
我們的統計標準,始終按我最初的設定,即:只要露出一點身子,哪怕一截衣袖、一隻腳,也算一個人;反之,如果連身體局部都看不到,僅僅是推測有人,那就不能統計在內。
最後,統計結果如下:《清明上河圖》所畫人數為——835人(其中存疑2人)。
對於這個統計數字,我們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的質疑和挑戰。
也許有人會説,《清明上河圖》畫了多少人,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一定要死磕到如此準確呢?
實際上,的確十分重要。
首先,當“五百多人”“一千多人”並存時,我們後輩研究者去認真地數一數,求得儘量準確的數字,是對國寶名畫《清明上河圖》起碼的尊重。
其次,數人數,也是認真看畫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是看《清明上河圖》的一種基本方式。當我們竭盡全力觀察畫卷的每一處細節,不放過任何一處蛛絲馬跡時,我們也就做到了對畫卷最極致的細看。
仔細看,是我特別提倡的普通人看古畫的最好方式。因為,只有當你用自己的眼睛仔細看畫時,才是真正地在看畫。走馬觀花地看,不算真正地看,更不用説只是聽人講畫了。
讓我非常開心的是,通過書,我結識了很多同樣認真、同樣熱誠的朋友,其中,既有餘輝先生這樣的前輩師長,又有清明上河圖研究會的同道中人,還有越來越多惺惺相惜的讀者,這一來,“數人數”又增添了另一種意義:以認真來團聚熱愛。
最後,我要請《北京青年報》的讀者看兩個畫面,請你數一數,畫中各有幾個人?我在微信群裏等著您的答案。
作者:田玉彬,作家,學者,清明上河圖研究會顧問,著有《 中國畫好好看》《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等。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