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一年穿不到三次的服飾、精簡掉躺在家裏“吃灰”的物品、凈化被各式App充斥的手機桌面、刪減例行公事式的無效社交……近年來,極簡生活理念被不少年輕人接受,從身處象牙塔的學生到自行支配財務的上班族,紛紛開啟自己的極簡生活。
什麼是極簡?從何“簡”起?在物質條件逐步改善的當下,這些年輕人為何選擇極簡生活?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了調查。
“該給生活做‘簡’法了”
約10年前,豆瓣、天涯、知乎等網路社區颳起了一股極簡風,如今,參與話題討論的人群增長了數十倍,一些小組成員已突破36萬。在網路空間裏,他們討論消費觀與生活觀,思考人與物的關係,分享選擇極簡之後的生活體驗。
不久前,24歲的武漢女生毛毛在社交平臺發帖,取名“2022年記錄我的極簡生活”,並在回復欄裏記錄下這天的極簡行為——出掉一個拼圖,無新入手的商品。
“家裏的東西看起來很多,實際大部分都是閒置。”毛毛去年畢業後入職當地一家事業單位,半年多時間裏,約11平方米的合租房已經被填得滿滿噹噹。書桌下堆滿囤積的沐浴露與護髮素,衣櫃的門無法合攏,房間四處散落著玩具、過期零食……因為酷愛收藏杯子,毛毛屋裏還有十多個形狀相似的保溫杯。
“原來不僅沒想過扔,還總覺得缺東西。”毛毛説,“該給生活做‘簡’法了。”在她發帖的社區,情況類似的人不在少數。
“95”後女生小熊大學畢業後從湖北來到廣東,目前就職于深圳一家建築設計公司。曾經的她熱衷於購入最新款手機、名牌包,生活空間一度被各種雜物佔據。
談及極簡的初衷,她説,整理的過程就像在審視內心的慾望。扔掉不需要或可替代的物品,只留下生活的必需品,既能給身心減負,也避免被不必要的慾望綁架。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任志洪指出,頻繁購入商品、接收“短頻快”的資訊,是一種無意識的成癮行為。“但這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快樂,這反而會讓人焦慮和空虛。”
極簡生活該“簡”什麼?
什麼是極簡生活?“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經濟環保、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創辦極簡生活討論小組的網友奧斯卡在其個人主頁分享道,極簡生活的本質是將時間和精力整合併有效利用,追求價值最大化。這其中包含了對物品的“斷舍離”,克制無意義地刷新資訊流的慾望等。
小熊在網路上發了一個題為“沒用的傢具家電一律不買”的帖子,通過這個精華帖,網友看到小熊的家裏有一塵不染的沙發和餐桌,廚房只有幾樣簡單調味品,看不到雜物。“極簡不是比誰的東西更少,真諦是‘物盡其用’。我希望家裏不再雜亂無章,注意力不被分散。”小熊説,“朋友常戲稱我家是‘家徒四壁’風,實際居住體驗很好。”
不過,生活是具體的,選擇極簡的小熊,一度面臨家人的不解。“要改變長期以來的習慣是有困難,但我堅持和媽媽溝通。”小熊感慨道。半個月下來,在她的帶動下,再加上此前購買物品失敗的教訓,媽媽也漸漸開始減少購買。小熊説,這是一次成功的極簡主義“安利”。
記者梳理髮現,極簡實踐的場景滲入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整理電腦桌面無用文檔;和過期的保修卡、單據説再見;只下載跟工作相關的App等。這些極簡生活的方式,還契合當下時髦的綠色低碳風潮,例如儘量少買東西,並將失去使用價值的“舊愛”出售和贈送;將用完的快遞盒拿來做收納袋,最大限度開發物品的使用價值。
極簡的背後是提質
過去,極簡生活被認為是精英階層的專屬,“主動且自願過極簡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富足且經歷過選擇的壓力。”一位極簡主義倡導者曾公開表示。
在物質條件改善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嘗試極簡獲得全新的生活體驗。有人克制了消費慾望,用省下的錢完成了一次期待許久的旅行;有人因為提高了做家務的效率,用餘下的時間學習了一門新的技能;有人減少接觸“短頻快”的視頻與新聞,收穫了良好的睡眠。
在極簡生活8個月後,90後的莎莎最大感觸是幸福感與專注感明顯提升,“自己對於需要的、喜歡的東西有了更清晰的概念,衝動消費明顯減少,可支配收入增加,東西也可以很快找到。固定瀏覽網路資訊的時間和來源後,記憶力也有所提升。”經此一“簡”,莎莎“感覺生活更有趣了”,這種滿足感促使她持續極簡。
來自山西的范瑤熱衷於流浪動物救助活動,因為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網路社區“極簡生活”小組的分享帖。范瑤發現,初入的組員常提出疑問:斷舍離的物品如何處置?范瑤積極發帖,呼籲大家將不用的床單被套、廢棄的保暖用品捐給河北燕郊一家流浪動物收容所。她曾擔心郵費可能産生阻礙,但沒想到網友們響應熱烈,紛紛表示自己出郵費,“一天之內有十幾個人私信我説要郵寄。”
與記者對話的年輕人中,不少人還提到內在的極簡,例如“拒絕被動參與的無效社交,試著通過深呼吸和靜坐消解胡亂的思緒。”26歲的常靜説,為了提高行動效率,他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列一份行動計劃表,再按照規劃,集中注意力推進,“厘清生活中重要事項的優先級才能有的放矢。”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向振表示,極簡生活漸成風潮與近年來社會生産力的提升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極簡的背後,既包含了人們對消費觀、人生觀的思考,也凸顯出新時代的人們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的耐心,和擁抱生活的樂觀積極態度。
(文中毛毛、小熊、莎莎、常靜為化名 記者鄧楠)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