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潛心耕耘中磨礪文藝精品

發佈時間:2022-04-21 08:45:56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劉江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崇德尚藝樹新風②】

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註定將載入史冊。

奔騰的“黃河水”、綻放的“迎客松”、深情的“送別柳”、溫馨的“留聲機”……“鳥巢”舞臺上,表演美輪美奐,創意直擊人心,“中國式浪漫”驚艷世界。

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高度讚賞:“四場開閉幕式精彩紛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貫穿始終,中華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輝映,體現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運動之美,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

從過年的隆冬到早春時節,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畫面,深深鐫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虎年央視春晚上,舞蹈《只此青綠》以舞者的絢爛之姿,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真實還原冰與火、血與肉鑄就的戰爭場景,英雄精神令無數觀眾動容;電視劇《人世間》引發全民追劇熱潮,許多家庭圍坐在電視機前,與“周家三代人”共同經歷平凡樸素、充滿人間煙火的生活……

謀求創新、打磨精品的文藝景象蔚然成勢;摒棄浮躁、潛心耕耘的創作信條深入人心。文娛領域綜合治理行動,在革除違法失德之風的同時,也為文藝創作注入一汪春水。

文娛生態整體向好催生優秀作品不斷涌現

最近,中國舞協副主席王舸馬不停蹄。年初忙完舞劇《五星出東方》的首演,馬上奔赴廣州打磨舞劇《旗幟》。剛回京沒多久,又投入到新劇的籌備之中。王舸能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文藝工作者把心思都放在創作上。

不久前,他榮獲了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對創作有更深切的認識:“藝無止境。只有不停地探索、創新、突破,才能在市場的大潮中穩得住神,才能在藝術的發展中立得住腳,才能在觀眾的心目中扎得下根。”

“如一股清爽之風,刮進文娛領域。”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發現,“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依靠‘水軍’控評提升流量和口碑的行為受到震懾,新媒體公號此前不負責任的吹捧拉踩受到遏制,個別平臺通過不當手段刷流量的餘地變小。”

去年,中央有關部門開展的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多拳出擊,標本兼治,一個更加清朗的網路空間、更加純粹的創作環境、更加良好的文娛生態,正朝我們走來!

記者觀察到,創作機構和播出平臺迅速響應號召,調結構、治亂象、推精品,受到觀眾好評。騰訊影業佈局以“時代旋律”為首,包括“東方故事”“青春能量”等在內的六大文化産品系列,打造有社會效益的優質作品;愛奇藝向現實題材靠攏,每年投入20億元採購和製作主旋律系列內容……

媒介生態也在整體趨好,助推優秀影視作品不斷涌現。“新主流影視劇創作勢頭旺盛,贏得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歡迎,實現了主流價值觀與主流人群的雙主流對接;網路劇創作以正向主題、青春勵志為核心表現內容;影像製作、演員表演等都追求高品質、精細打磨。”戴清説。

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1年12月,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練就高超藝術水準非朝夕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

網路作家卓牧閒現場聆聽時,深有感觸:“有段時間,網路文學盲目追求‘爽’感,一味迎合市場口味,作品只有空洞想像,沒有生活味道,飽受讀者詬病。網路作家也認識到,這樣的創作不可持續。”

強化精品意識,注重生活體驗,網路文學正降虛火、強筋骨。卓牧閒的新作《老兵新警》剛剛“完更”。為了更好了解警務人員生活,他把創作室搬到了警務室,跟民警一起吃飯、出警、加班,親身體驗基層民警日常的喜怒哀樂。

“小説很受網友喜愛,他們留言感嘆基層民警的辛苦和不易。很多民警朋友也感謝我為他們寫作。”卓牧閒止不住地感嘆,“我真正感受到了作為作家的榮耀!”

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文藝評論家劉大先坦言,文藝工作者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個演員刻畫好自己的角色、一個歌手唱出能打動人心的歌曲、一個畫家創作出能夠被人民普遍接受的畫作,作品能夠廣為傳播並被欣賞,社會給予的獎掖和鼓勵就會隨之而來。

電視劇《人世間》以溫暖的現實題材、精湛的藝術製作和飽滿的人物形象,深受觀眾好評。播出期間,劇情進展、演員演技、臺詞金句屢次登上話題熱搜榜。

題材因生活而鮮活,人物因本色而出色。李路一貫堅持的信條是:做內容,就得真心付出、扎紮實實,觀眾不會拒絕滾燙、真誠的作品。“作品的理念內涵、製作水準如何,觀眾一眼就能看穿,想糊弄觀眾,不可能。”他説。

創作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作品,就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2021年秋,江西原創歌曲《是你一直想著我》入選中宣部第九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歌曲以深情的旋律,唱出了脫貧後井岡山革命老區人民感恩黨、致敬時代的心聲。《是你一直想著我》曲作者、中國音協副秘書長熊緯多次深入老區采風,尋找創作靈感。他深感,歌曲有共情,聽眾才會共鳴。重大主題音樂創作,更要多深入生活。面對新的河山,要用新穎的音樂語言、浪漫主義的藝術情懷,創作更多家喻戶曉的作品。

找到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下生活的對接通道

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還在人們記憶中回蕩,今年清明節,新節目《2022清明奇妙遊》又美“哭”了無數觀眾。

從歷史傳統中提煉審美標識,用數字手段激活文化經典,《2022清明奇妙遊》在光影和紙墨間,展現宋代的雅致之美、中國文人畫的悠淡之質。開播不久,“清明奇妙遊有多好看”等多個話題衝上話題熱搜榜,網友盛讚這個節目“承包了整個春天”。

導演陳佳把節目的成功,歸功於傳統文化特有的詩意和哲思:“在視覺呈現上,我們以清新、淡雅、文藝為整體基調,以青春化表達,淬煉出東方詩畫的古雅明凈,結果證明是成功的。我們所做的,就是讓古人的月光,照進年輕人的心房。”

從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到紀錄片《美術裏的中國》,從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到舞蹈《只此青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頻頻“破圈”,成為文藝創新創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表示,這些作品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集體審美意識,積澱著中華美學的歷史精髓,凝聚著中華美學的文化基因。概括起來,就是它們蘊含著中華美學精神。

創作中華民族新史詩,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張江認為,中華美學精神不僅體現在文學藝術等創作活動中,更體現在國家理想追求、自然本質認知、人生境界把握等各個方面。我們在吸納精髓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找到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下生活的對接通道。

創作文質兼美的作品,文藝評論不能離場和缺席。山西省作協主席杜學文認為,文藝評論應繼承創新傳統文藝評論的價值體系、概念範疇與方法論,比如詩言志,神思、意象、風骨,還有賦、比、興,氣韻、性情、教化、文氣、性靈、格調,以及文以載道、文以明德,等等,砥礪創作朝著提高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方向篤定恒心、孜孜以求。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1日 0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