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京城百年戲樓重張 會館活化打造新戲入口、惠民文化空間

發佈時間:2022-04-20 08:45:1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杜燕 | 責任編輯:謝榮宇

4月19日晚,“會館有戲”之正乙祠演出在修繕一新的正乙祠戲樓啟幕,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富田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杜燕)低吟婉轉的崑曲唱腔久久縈繞于古樸幽雅的雕梁畫棟間,凝結三百多年曆史煙雲的戲樓重煥藝術魅力。4月19日晚,“會館有戲”之正乙祠演出在修繕一新的正乙祠戲樓啟幕,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創作改編劇目,為觀眾帶來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時代發展力的沉浸式體驗。

會館有戲,創新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

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是首都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讓更多文藝精品走進群眾生活,形成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新消費,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發揮會館舊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推動老城整體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戲曲藝術的聚集之地,全城大大小小的會館承載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賦予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産。在西城區,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範疇依法進行保護的會館有31處,在挖掘轄區可利用會館資源的同時,西城區依託自身文化資源特色和優勢,深入拓展博物館、紀念館及可利用文物資源,啟動“會館有戲”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動,在梅蘭芳紀念館、報國寺、正乙祠戲樓等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場所打造主題鮮明、內容多元、功能各異的沉浸式演藝業態,持續擦亮“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形成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館的生動局面。

量身定制,打造大戲好戲品鑒入口

坐落于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20號的正乙祠戲樓,是曾經的銀號會館,也是中國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它的盛名不僅源於其悠久的歷史,更在於其在中國戲曲演出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近百年來,梅蘭芳、譚鑫培等戲曲名家在這裡你方唱罷我登場。

2018年12月31日,在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後,正乙祠關門謝客。此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深入調研,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崑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

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正乙祠,讓數百年戲曲發展歷史變得可以感知和觸摸。據民國初年《梨園外史》記載,正乙祠戲樓的臺柱上早年的楹聯是:“八千場秋月春風都付于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箏檀板盡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燈前”。如今,楹聯與修葺一新的戲臺共同亮相,傳承600多年的崑曲藝術與300多年的古戲樓完美結合,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更好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呈現戲曲藝術的意境之美。

文化惠民,打造市民身邊的文化空間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和西城區指導北方崑曲劇院承辦。

此次正乙祠戲樓開幕演出季選取了四幕頗有歷史淵源的大戲連臺上演,分別是駐場戲《天官賜福》、戲樓版《牡丹亭》、觀其復版《墻頭馬上》《憐香伴》。

其中,駐場戲《天官賜福》是為戲樓量身定制,作為開幕慶典戲首次亮相。該版《天官賜福》既沿襲了崑曲藝術美學韻味和中華傳統慶典文化,又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進行創作改編,為觀眾帶來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時代發展力的“沉浸式”體驗。

北京市聚焦會館特色,不斷打磨推出既符合會館氛圍又彰顯傳統文化魅力的“小而精”“小而美”演出。先期選取場地條件較為成熟的湖廣會館、顏料會館為試點,率先推出“會館有戲”之“遇見湖廣”“遇見顏料”系列演出,臨汾會館、福州新館、台灣會館等會館也陸續開演。

時值正乙祠重張之際,梅蘭芳紀念館、報國寺、正乙祠聯動創排“會館有戲”系列劇目,《遇見梅蘭芳》之《遊園尋梅》、沉浸式曲劇《茶館》、正乙祠版《天官賜福》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目前,北京市已有8家會館推出多場“會館有戲”系列演出。

嫋嫋餘音散落戲樓。未來,北京市還將立足推進老城保護與復興,因地制宜創作推出更多兼具時代價值與傳統審美、表現方式靈活的新創劇目,搭建精品力作展示交流平臺,發揮會館作為“新戲入口”“新秀舞臺”的重要功能。同時,不斷探索“會館有戲”常態化演出機制,舉辦古戲樓戲劇展演季,開展戲曲公益講座、文化沙龍,開發“會館有戲”微旅行線路,持續打造市民身邊的文化圈、藝術圈,增強“會館有戲”品牌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滿足民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