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讓消失的南漢國宮殿在舊址“重現”

發佈時間:2021-12-01 09:42:16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卜松竹 | 責任編輯:秦金月

2021年11月8日,“南越王宮博物館展示利用項目(二期)”竣工並完成測試運作,通過了專家階段性驗收。

這個項目,將會讓消失已久的南漢國宮殿在它們曾經的舊址之上“重現”,讓觀眾精確切換到與古人相同的空間視角,真切地看到他們曾經目睹過的輝煌與壯麗。

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的,是一系列“黑科技”。同時,它也得益於考古和古建工作者多年來對南越國宮署遺址、對中國古建築不懈的探尋。

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黃巧好

眼動,建築也動 首次將MR技術、OLED透明屏、眼球追蹤技術整合運用到大遺址

“南越王宮博物館展示利用項目”是我國大遺址數字化展示的試點項目,項目一期于2021年2月面向公眾開放。開館日的上午10時半和下午3時,觀眾都可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的曲流石渠遺址現場,看到重新流動起來的渠水,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魚在遊,烏龜在爬……而二期的“野心”更為宏大,它是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南漢國宮殿進行想像復原,要讓宮殿在舊址上重新“立起來”。

讓這一目標部分實現的一個關鍵技術是MR。技術人員在南漢國二號宮殿的位置,設置了一組由OLED透明屏、旋轉平臺和眼球追蹤系統三者結合的系統,實現復原建築在遺址空間上的準確定位。記者在現場體驗了一下,發現隨著自己視線高度、角度的變化,顯示在透明屏上的宮殿圖像也在不斷變換角度。項目技術方、上海美嵐展覽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陸旭介紹,虛擬圖像和透明屏背後的遺址是實景匹配的,螢幕上看到的柱子,就是遺址裏那些磉墩,“這種技術就是讓大家明白究竟遺址的各個地方,原來是些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他説。這也是全國首次將MR、OLED透明屏及眼球追蹤技術整合運用到大遺址數字化展示中。

南漢宮殿場景演繹

首次讓遺址結合沉浸式三維視聽大場景

展示項目的另一個重頭戲是南漢宮殿場景演繹。陸旭介紹,這個展項採用多臺投影儀設備,通過軟體平臺對多個畫面進行無縫銜接,使影像融為一個整體沉浸式三維畫面。全方位身歷聲與影片情節完美配合,演繹精彩絕倫的浸入式視聽享受。這是國內首次以沉浸式大場景結合遺址的方式,進行數字化展示。

記者在現場體驗時感到,身體週遭被重現的歷史場景所包圍。高大的建築外觀和飛檐、瓦當等細節都相當清晰。當高精度投影的圖像在地面和墻體上快速掠過,給人一種從高空俯視大地的宏闊視角。陸旭介紹,場景演繹採用了遊戲引擎,讓人物的動態更加流暢自然,同時精度達到了16K,為升級和擴展留足了空間。

展示項目還包括時長5分鐘的“戶外墻體燈光秀”,影片擷取廣州古代中軸線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標誌性建築,展示兩千年來廣州的發展變遷。此外,南漢宮殿館設置了兩台43寸觸摸一體機,可供觀眾點擊查詢。

項目指導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周洪研究員説,類似的展示項目,這在國內的大遺址中是第一個。之所以選擇南越國宮署遺址作為試點,是因為它在國內的重要大遺址中體量雖小,但內容特別豐富。未來國家文物局還將在國內多個不同類型的大遺址中開展數字化展示項目,讓大遺址活起來。

大咖

論道

“復原”有依據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告訴記者,在展示項目二期中,大量使用了宮署遺址歷年考古工作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最新古建復原研究成果,力求每一個建築細節都是有依據、有參考、有合理性的復原或者推測。

“我們在考古發掘出土情況基礎上,參考《營造法式》和與嶺南地區建築具有較強關聯性的建築遺構,比如肇慶的梅庵、廣州光孝寺等,細化到鬥拱、大梁、小木作、石作、瓦作怎樣復原”,至於具體的建築規格復原,李灶新介紹,像屋脊上壘脊磚具體到多少層都參照文物的真實尺寸,按比例復原。

李灶新介紹,我國建築傳統中習慣墻壁刷白,木構刷朱,唐代建築依然以朱白二色作為最基本色調。燈光秀裏有座北宋建築還用了《營造法式》所稱的“解綠裝”,柱子是綠色的,鬥拱等是紅色的,“這些都是符合歷史,有依據可查的,和一般觀眾對古代建築灰濛濛的印像是有一定差距的,實際上古代建築很多是大紅大綠甚至五彩繽紛的。”

此外,李灶新指出,數字技術豐富了博物館展示的形式,但博物館的展陳仍然要以高品質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以內容為核心。數字化帶來的“酷炫感”是出於更好傳播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內容本身。追求數字化技術與博物館展示之間的動態平衡,讓公眾對博物館一直保持期待,將是博物館未來努力的方向。

“細節”下功夫

“宮署遺址是南漢國宮城所在,那麼也符合中國古代城市佈局的規律,”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潘潔介紹,“即總體佈局上,由內而外,有內城、外郭城,內城又分為宮城和皇城,宮城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之上。”潘潔説,自晉至唐,廣州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範圍突破城墻限制,沿珠江或城門口內外,出現了許多新的“行”“市”,以及伴生的酒樓、茶坊。珠江之上也是商舶雲集。這些內容在場景演繹影片中都作為大的背景予以呈現。

在細節方面,項目團隊在爬梳各種史籍相關記載的基礎上,結合宮署遺址歷年考古發掘成果,對應遺址的不同位置確定其上建築的類型與定位;通過對遺址現狀詳細尺寸的記錄與分析,具體確定各個建築的形制和秩序。“舉個例子,南漢早期的建築構件,滴水是不施釉的,中晚期的滴水開始剪邊施釉,像黃釉鴟吻、寶頂這類建築構件,出現時間較晚,所使用的建築等級也較高,都反映了南漢建築藝術、建築等級制度的情況”,潘潔説。

這些文物的鏡頭在成片中很多是一閃而過,幾秒鐘的時間,但是都要做到有依據,“紮實的復原,能帶來質感”,研究人員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