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如何講好人民軍工故事
火箭飛船的研發工作是怎樣進行的,航太工作者的每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日前,一部熱播都市愛情劇《你是我的榮耀》,將流行文化與航太精神相結合,引發了觀眾熱議。男主角于途是一名航太科研人員,通過他的工作、生活經歷,展現了航太人鮮為人知的一面。
今年是人民軍工90年。伴隨國防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軍工項目的開放公開,軍工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軍工、軍工人的故事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並獲得觀眾喜愛。軍工題材影視化目前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這對講好中國故事有何意義?未來它又該如何繼續成長?
日趨多元的軍工題材影視作品頻頻出圈
在我國軍工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有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錢學森、鄧稼先、吳大觀、孫家棟等科學家,有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還有許多奮戰在科研生産一線默默奉獻的廣大軍工幹部職工。
人民軍工創建90週年,在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史的若干個重要階段,有老領導、老專家、老模範,涌現了總師、大國工匠等典型群體和人物。將重大軍工題材影視化,有助於講述與呈現軍工歷史,幫助大眾了解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史,進而讓世界了解中國。“將歷史與現實呼應、科學與藝術交融,創作生産更多更好的文化藝術作品,顯得尤為重要。”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董保同説。
作為中宣部重點影片創作工作小組成員及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促進科學與影視融合辦公室成員單位,近年來,國防科工局配合組織創作了重點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之《詩》、重大題材電視劇《功勳》之《于敏》《黃旭華》《孫家棟》等軍工影視劇,對20余部涉軍工題材、航太題材影視劇本進行了專業協審。
《我和我的父輩》之《詩》單元的主創、中影集團北京製片公司總經理許建海介紹,在影片籌備期間,整個創作團隊做了大量的人物採訪、資料收集工作,最終選擇了鮮為人知的火藥雕刻師為影片的主角,“我們想通過這樣一個基於原型改編的故事,讓大眾了解航太幕後英雄,呈現他們的生活狀態”。網友“曉風輕嵐”説:“挺喜歡這種電影的,比較貼近人們的生活。期待!”
早在2013年,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和央視紀錄頻道聯合攝製的《軍工記憶》紀錄片就深受觀眾喜愛,至今在豆瓣的評分仍高達9.3分。該片以人物採訪和紀實拍攝的形式,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技人員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製“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等重大武器裝備的故事。
播出至今,青年觀眾在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上用彈幕表達著他們的喜愛,“一窮二白,白手起家,科學家們的付出換來我們現在的盛世”“看著看著,就會想哭。祖國,加油”……
在今年的暑期檔,脫胎于真實故事的電視劇《逐夢藍天》,通過四個家庭三代人投身航空工業建設,最終讓“中國製造”的飛機翱翔祖國藍天的故事,再現了中國航空工業70年的發展歷程。
上述作品都是軍工題材影視化的一個縮影。隨著創作題材的日趨多元及創作水準的不斷提高,軍工題材影視作品的觀眾圈層也在不斷擴大。
遵守藝術創作規律,打造精品力作
近年來,軍工題材影視劇數量在不斷增多。但從總體上看,其在國産電視劇、電影中的佔比還比較低。“國防工業題材重大、反響重大,往往也意味著創作難度大。”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原局長、國家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創作領導小組成員劉建中説。
國防工業題材影視化創作難、破圈難,究竟難在哪兒?“由於軍工行業的特殊性,軍工文化本身就自帶神秘光環。隨著部分軍工項目向社會公開,大眾開始了解軍工精神背後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文旅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説,“在現有的作品中往往缺乏細節,符號化、概念化的創作天然地讓受眾有一種距離感。”
在通常的影視創作中,創作者可以基於日常經驗和生活邏輯來設計戲劇衝突。但在國防工業題材的創作過程中,如何用事件呈現技術工程方面的難題,創作出被專家和大眾都認可的戲劇衝突,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今天的受眾在觀劇時已經從單純地欣賞到全面地參與,如果在劇中沒有體驗感,沒有發言權,觀眾很難對故事和人物産生共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研究員周雲磊指出。重大題材尤其是國防工業題材的影視化創作通常圍繞某個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時間節點、重要人物展開。在這類劇中,人物往往根據歷史或現實原型改編,觀眾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實的故事。
如何打破重大題材的常規圈層,如何貼近青年一代,如何回應青年一代的心理訴求?在劉建中看來,“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藝術創作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藝術規律。有矛盾衝突,才能産生懸念和推進情節發展,才能吸引觀眾”。
而戲劇衝突是否合理,人物性格是否鮮明,又與時代、家庭、環境等各種因素分不開,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大量採訪和深入研究歷史真相的基礎上建構好人物形象,讓人物的成長蝶變、技術的突破、武器裝備的誕生與國家命運、時代際遇融合。
除了創作者,好的精品力作還需要資源素材、專業策劃、資金等一系列機制方面的保障和支援。日前,首屆軍工文化記憶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上建立的國防科技工業影視文化創新發展聯盟機制,將為促進國防科技與文化藝術跨界合作、深度融合,推動構建與國防科技硬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發揮積極作用。
在董保同看來:“傳承與弘揚軍工精神,重在堅定文化自信,重在創造精品力作。把創作中心向前端、源頭傾斜,在提高包括軍工領域在內的文藝創作上著力,才能打造一批具有軍工特色與軍工風骨的文藝作品。”隨著軍工題材影視化的升溫,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受到“軍工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等精神的感召,青年人開始了解這些精神背後的歷史事件與英雄人物。
(本報記者趙潔崔興毅)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