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造蠱術和古滇國不沾邊?

發佈時間:2021-09-30 08:56:18 |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蔡輝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活人俑、水彘蜂、雕鸮、蜮螂長蟲、刀齒蝰魚、痋(音如騰)術、蠱毒、煙瘴……在熱播劇《鬼吹燈之雲南蟲谷》中,種種奇幻場面動人新心魄,不少觀眾發問:這些都是真的嗎?

影視劇是藝術,需要想像與誇張,但不是完全脫離現實。

比如水彘蜂,即螞蟥,雖吸血,但不會飛,也不會完全鑽入人體內,否則它將窒息而死。

再如蜮螂長蟲,本名霍氏不死蟲,三疊紀(前2.5億至前2億年)便已滅絕。

刀齒蝰魚的原型是蝰魚,食人魚的一種,深海才有。

雕鸮是貓頭鷹中最大者,對人無害。

活人俑、蠱毒、煙瘴則是傳説。有人稱秦兵馬俑即活人俑,用活人裹泥燒成,否則表情不可能這麼生動。這是不懂製作工藝的妄言,在秦俑中未發現活人俑。至於蠱毒、煙瘴等,都是對自然現象的誤解。

本來不神秘的東西,可加上神秘的古滇國這個背景,便讓人恐懼。

古滇國的記載極少,通過考古,發現它是一個領土較大、文明發達的古國。可它是何人所建、族屬為何、後裔何在……至今爭議重重。

古滇國似乎是突然冒出來,創造了燦爛文明,又突然消失。它真的帶著驚人能量,隱身在蟲谷嗎?真會有一天,它將重返人間?

《鬼吹燈之雲南蟲谷》埋的這個“梗”,有點趣味。

一顆金印引發轟動

滇國渾身都是謎,但不詭異。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當時西南地區諸族)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魎結(意為梳著錐髻),耕田,有邑聚。”這是古文獻中最早提到滇國。

滇國最著名的典故,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

漢朝使者又去了夜郞國,夜郎國王問了同一問題,不幸留下成語“夜郎自大”,其實滇王發問在前。

《史記》相關記載僅600字左右,此後《漢書》等徑抄。西元前1世紀起,史書中不再提滇國,後代學者懷疑:可能並無滇國,它只是夜郞國的別名,司馬遷誤記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滇國太小,文化不發達,沒有記錄價值。

上世紀四十年代,昆明花鳥市場上出現一批出土的青銅兵器,形制精美,與中原樣式迥異,部分被大英博物館購走。直到1951年,始知這些兵器出自晉寧縣小梁王山一帶(今屬昆明市晉寧區)。1956年,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了“滇王之印”金印,引起轟動,它證明了《史記》記載可信。

此後,考古學者又在李家山、學山、撫仙湖等多處有重大發現,出土青銅器上萬件,彼此相近,説明來自同一文化圈,且該文化圈面積甚廣。在滇國特有的青銅器——貯貝器(相當於存錢罐)的蓋上,多有青銅鑄像,造型生動、工藝複雜,至今難倣造。

能做出這麼精美的青銅器的古國,究竟從哪來?

椎髻暴露了滇人血緣

據《史記》稱,戰國時楚威王派將軍莊蹻(通“蹺”)沿長江而上,攻打巴、蜀、黔等地。莊蹻一直打到滇池,因秦軍切斷歸路,只好自立為王,建了滇國,此即“莊蹻王滇”,則隨他入滇的應以巴蜀的氐羌人為主。

《鬼吹燈之雲南蟲谷》傾向此説,“獻王”(虛構人物,史上並無此人)深通中原陰陽八卦術,似楚巫之續。

這個説法讓人惶惑。

一是《史記·遊俠列傳》也提到了莊蹻,身份是大盜,怎麼又成楚國將軍了?

二是時間不對。唐代杜佑便質疑,如莊蹻是楚威王所派,則出兵後52年,秦軍才佔“黔中”(今屬湖南省懷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不是今天的貴州省),斷其歸路。這麼長時間,莊蹻為何一直不回楚?

三是當時楚國的國力已衰,在秦國壓力下,怎可能派一支大軍脫離主戰場,去雲南略地?

滇國的名字也讓人懷疑。

《後漢書》稱,滇國之名源於滇池,滇池“周回二百餘裏,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意思是,滇池乃“顛倒之池”。此説太牽強,誰會自稱“顛倒之國”呢?“滇”應是當地民族用語,彝語稱高山中平地為“滇”,漢語有時記作“甸”。

幸運的是,出土青銅器上多鑄有人物,從服裝、髮式中,可大體推斷出族屬——滇國人喜椎髻,與史書中“自夜郎、滇池、邛都,人皆椎髻左衽,邑聚而居”相合。椎髻是彝族自古就有的髮式,滇國人應不是氐羌人,更可能是古彝人。

滇人老家在中亞?

學者戴宗品在深入研究青銅鑄人後,提出驚人觀點:滇國也可能是“塞人”建立的國家。

塞人與西方典籍中記錄的斯基泰人音近。斯基泰是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國家,其民善騎射,曾橫掃亞歐,毀滅了許多農耕強國。戴宗品發現,古滇國青銅貯貝器蓋上所鑄人物,有許多是騎兵,一手控馬,一手持長矛,係斯基泰人的標準戰法。斯基泰人崇尚黃金,古滇國銅人有不少被鍍金,以示是首領。

從葬俗看,古滇國墓地無封土,上置大石為標記,與中亞草原在墓上置鹿石(形近長方形石碑,最上端刻一圓圈,稍下刻直線或點線紋,線下是鳥喙狀鹿群,鹿頭向圓圈作飛翔狀)近似。

戴宗品認為,斯基泰人向東方擴張時,正遇上強大的秦國,無法突破,只好繞道西南,建立了滇國。這裡有豐富的銅礦,可冶煉大型青銅器。三星堆文明可能也是斯基泰人創造的。

戴宗品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在古滇國的出土文物中,有翼虎銀帶扣,翼虎即有翅膀的老虎,應是神獸格裏芬。格裏芬是斯基泰人的崇拜物,分鹿形、獅形和鷹形三種。鹿形的角非常繁複,獅形是有翼獅,鷹形是鷹頭獅身,即獅鷲。

格裏芬西傳時,以鷹形為主,今薩博汽車車標、熱那亞足球隊隊徽即獅鷲。格裏芬東傳時,則以獅形為主,古代衙門前的石獅子、古人墓前的辟邪獸應是其變形。

古滇國青銅器製造技藝驚人,且擅馬戰,即使不是來自中亞,也肯定受到了中亞影響。

最早發明瞭馬鐙?

學者張增祺發現,在古滇國青銅貯貝器蓋所鑄人物中,一鎏金騎馬將軍雙腳赤裸,兩個大腳趾各套一繩圈,很可能是早期馬鐙。

目前文物中所見馬鐙,出現在長沙出土的一匹晉代陶馬上,是西晉永寧二年(302年)之物,比古滇國晚400年。早期馬鐙主要是為了方便開工,可大大節省訓練時間,初期多用繩圈式馬鐙,至今西南地區仍見。只套大腳趾可能是繩圈式馬鐙的最初版,可它難借力且不安全,故學界尚未達成共識。

滇國境內多山,騎馬出行不易,刺激了馬鐙的發明。從出土文物看,古滇國還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有攀胸、後鞦的馬鞍。攀胸即捆在馬胸口的寬頻,後鞦即捆在馬臀的寬頻,都能穩定馬鞍。它們和繩圈式馬鐙一樣,提高了在山區騎馬的安全性。

秦末戰亂,中原與古滇國失去聯繫。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即巴克特裏亞王國,古希臘人在中亞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建立的政權)時,見邛竹杖、蜀布”,得知還有一條蜀身毒道(即南方絲綢之路),起于四川,經雲南入緬甸、泰國,到達印度,再從印度到中亞和歐洲的地中海。

在張騫極力建議下,漢武帝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意思是當時滇王嘗羌派10多批人探路,都被昆明國擋住。可見,此時滇國與漢朝已建立密切關係。

滇人被賣 巴蜀殷富

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開始武力征服西南夷。前109年,滇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漢武帝遂封滇國國君為王,並賜“滇王之印”,同時建益州,滇國成益州太守與滇王共治。

前86年,益州民變(廉頭、姑繒兩族),很快被平息。3年後,益州再亂(姑繒族造反),第二年才被擊敗,“斬首捕虜五萬人,獲畜産十余萬頭,富埒(音如獵,意為等同)中國”。

滇國以富著稱。建益州時,便“得牛馬羊屬三十萬”,且産著名的“滇池駒”,號稱“池中有神馬,後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這種馬身形小卻健壯,東漢政府曾在益州郡設“萬歲苑”,專門養馬。

漢朝重視滇國,滇人造反,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遭蜀人掠奪。漢初,“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筰都縣産的馬,筰都縣今屬四川漢源)、僰僮、髦牛(即牦牛),以此巴蜀殷富”,僰僮即僰人(可能就是滇國人)的小男孩,賣為奴隸,除了僰僮,還有僰婢。

其二,稅負過重。漢代重農,田賦僅“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但口賦每年一算(120錢),商人和奴婢加倍,此外有鹽鐵稅、市租、獻費等,成年男子需服力役一年、兵役兩年,滇人不滿。

可能因後一次叛亂失敗,滇國被取消,從封王到滅國,僅27年。至於此前國祚多長,説法不一,如以“莊蹻王滇”算,大概是200多年,也有學者認為持續了500年。

造蠱術是編出來的

滇國並不神秘,為什麼許多人一提起它,就想起蠱毒、煙瘴之類呢?

蠱本是中原文明創造的一個概念,在甲骨文中已有蠱字,體現出對疾病的認識。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古人敏銳地發現:疾病與飲食不衛生有關(當時80%的死亡率來自消化道疾病),便想像許多“小蟲”被放在盤中,造出蠱字。漢代時引申出“巫蠱”,即用黑巫術調動虛擬小蟲去傷人。

早期“巫蠱”用桐木人偶施法,因棺材多桐木。魏晉時,才形成“蟲蠱”的概念。晉朝干寶在《搜神記》中最早提出,可養蟲為蠱,這是傳統道教與佛教合流的結果。陶淵明在《搜神後記》中記一曇遊道人,“人啖其食飲,無不吐血死”,原來他吃飯前必念咒,盤中便跑出兩隻一尺多長的蜈蚣,飯菜即無毒。

隋代才有造蠱術之説:將多種毒蟲放在一起,最後活下來的便是蠱。

隋代大量北方人口進入江南,引發地域衝突,北人遂污江南人造蠱。到了唐代,此説更盛行,少數江南人為嚇唬北方人,也自稱會造蠱。到了宋代,又派生出金蠶蠱、蛇蠱、蜈蚣蠱、蛤蟆蠱等説法。

從生物學看,制蠱術違背了科學原理,但古代文人無實驗意識。自己愚昧也罷,還要傳謠,為了讓聽者無法對證,特別喜歡拿邊緣地區舉例。於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古滇國被扣上黑鍋。古滇國氣候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外來者也易産生怪異、神秘的刻板印象。

其實,古滇國滅亡時,造蠱術這個概念都還沒編出來呢。

作者:蔡輝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