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楊武能: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巴蜀譯翁”

發佈時間:2021-09-30 10:24:2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冉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9月30日訊(記者 王冉)“我是農民的孫子、工人的兒子,我能夠從一個失學少年成長為一個有點成就的翻譯家,這歸功於我們的黨和國家。”國慶前夕,筆名為“巴蜀譯翁”的著名德語文學翻譯家楊武能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2015年,重慶圖書館成立楊武能著譯文獻館(現名巴蜀譯翁文獻館)。圖為楊武能在開館儀式上致辭。

大人物的小開始

今年83歲的楊武能是名副其實的“譯著等身”,其代表譯著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陰謀與愛情》《海涅詩選》《格林童話全集》《茵夢湖》《魔山》《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等名家名作。從事德語文學翻譯60余載,楊武能共出版譯著三十余部,字數和發行量均超千萬。他還曾榮獲德國總統頒授的“國家功勳獎章”、世界歌德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歌德金質獎章”、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楊武能表示,能夠獲得中國翻譯界最高獎、得到國家的高度認可,自己倍感欣慰,“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80歲生日禮物。”他在採訪中説道。然而,在談到投身德語文學翻譯的原因時,楊武能卻概括為“走投無路、因禍得福”。

1938年,楊武能生於重慶十八梯下的厚慈街,祖父是農民,父親是工人。新中國誕生的1949年,楊武能小學畢業,卻沒有得到升入初中的機會,淪為“失學少年”。幸運的是,他在第二年考上了重慶育才學校,從此立志當一名三峽水電站的電氣工程師,投身共産主義建設。可是,初中畢業的體檢報告顯示,楊武能色弱,不能學理工科,只能學文科,成為電氣工程師的夢想隨之破滅。上高中後,楊武能得到俄語老師的啟迪,重新確立了夢想——成為俄語文學翻譯家,於是高中畢業後,他來到西南俄文專科學校學習俄語。然而,由於國際形勢變化,中國俄語人才過剩,他只得于1957年轉學至南京大學學習德語。這次轉學成為了楊武能命運的重要轉捩點,他在南大遇到了自己德語文學翻譯的領路人——葉逢植。在恩師的鼓勵下,初出茅廬的楊武能在我國當時僅有的一家外國文學期刊《世界文學》上一年連發三篇譯文。楊武能稱,自己就是這樣“連蹦帶跳地衝上了譯壇”。

翻譯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牛刀小試就得到了認可,這讓嶄露頭角的楊武能備受鼓舞。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教育,時任四川外國語學院教師的楊武能已年屆40。他依然頂住壓力,克服了重重障礙,成功考取了中國社科院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學者、詩人馮至。這次讀研對他而言不僅是一個機會,更是一次飛躍。三年後,其他所翻譯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下簡稱《維特》)出版,楊武能在德語文學翻譯界名聲大噪。

他對記者説,上世紀20年代,郭沫若的譯本讓中國讀者認識了《維特》,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但到了80年代,人們的語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郭譯本不再具有最初那樣鮮活的生命力,因此他便萌生了重譯的想法。楊武能坦言,有郭老的珠玉在前,重譯《維特》的壓力很大。但事實證明,正是因為他的大膽決定才讓《維特》在中國重新火了起來,第一版8萬冊在出版後迅速銷售一空,緊接著就是不斷的重印和再版。據不完全統計,該譯本的總印數已經超過100萬冊。

繼《維特》之後,楊武能又翻譯了《浮士德》《魔山》等名著,創造了多項第一。由他翻譯的《格林童話全集》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全譯本,由他主編和擔任主要譯者的14卷精裝本《歌德文集》是中國第一套大型歌德文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央視新聞在2018年6月推出的“習近平的書櫃”專題報道中就有楊武能翻譯的《浮士德》。今年4月,商務印書館《楊武能譯德語文學經典》正式開編,涵蓋不同時期的各個流派、各種風格、各種體裁的25部德語文學經典,這在德語文學翻譯界也是史無前例的。因其取得的翻譯成就,楊武能被稱作“德語界的傅雷”。對此,楊武能説:“大家把我比作傅雷,我感到很榮幸。但我更願意稱自己是翻譯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只有在傳承中創新,我們的翻譯才能越做越好。”

心存感恩的“巴蜀譯翁”

年屆耄耋,楊武能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叫“巴蜀譯翁”,以表達對故鄉的感激之情。楊武能對記者表示,出生在重慶,成長在四川對他的影響很大。一方面,由於山城重慶的地勢原因,他自幼爬坡上坎,磨練了毅力,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另一方面,巴蜀地區文風鼎盛,才子輩出,而他最欽佩的是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政治家蘇東坡。“正是有了巴蜀地區的文化滋養,才讓我這個農民的孫子、工人的兒子有可能成為翻譯家。”

巴蜀譯翁亭附屬的浮雕屏“巴蜀譯翁西遊記”:坐在左邊的背包客為43歲時遊學德國的楊武能。

2019年10月16日,“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仙女山揭幕,楹聯為“浮士德格林童話魔山,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和“翻譯家歌德學者作家,一世書不盡的傳奇”,形象而精煉地概括了楊武能的主要成就。

“我需要感謝的人很多,包括很多老師和朋友,是他們造就了我。”楊武能對記者説,“此外,我更想感謝的是我們的黨和國家,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我的傳奇不是我個人的傳奇,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傳奇。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巴蜀譯翁’。”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