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二路街道儲備地塊外的圍墻畫,依託原有建築創作,人物比例與真人相近。任翀 攝
浦東新區金楊路雲山路路口的墻畫《小小宇航員》。 資料圖片
路過浦東新區東昌新村的人常會被居民樓週邊墻上的鮮艷圖案所吸引:亮黃的底色上,是時尚的波點與鮮艷的花朵。新添的靈動畫面仿佛讓有著幾十年曆史的社區“年輕”了幾歲。“這是陸家嘴地區第6幅社區墻面畫。”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原秘書長張佳華説。四年多來,經公益基金會牽線搭橋,當地新添了這些圍墻畫,部分還成為網路社交平臺推薦的“打卡點”。
在上海,令人駐足的圍墻並不局限于陸家嘴,它出現在任何角落:正在建設的建築工地、有待開發的儲備土地、成熟的社區、新興的商區……從中心城區到市郊大地,都有墻繪的色彩。“城市裏,除了天空、河流、湖泊、植物等自然色彩,由建築和廣告牌、標示物、街景小品及道路鋪裝等非建築構成的人工色彩,也構成人們對城市的印象。我們想通過圍墻上的畫,讓城市多一點溫度。”一位墻繪參與者説。
一樣的墻不一樣的風景
中心城區,每隔幾週,就可能出現一幅墻畫新作品:浦東新區金楊路雲山路路口,上了年紀的居民樓墻面上,名叫《小小宇航員》的圖畫帶來孩子燦爛的笑容;黃浦區巨鹿路第一小學外的圍墻上,名叫《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墻畫,用鮮艷的色彩展示童心和想像力……這些,都是今年新添的作品。
兩三年前完成的墻繪,有不少依然是“網紅打卡點”。大田路與成都北路之間的山海關路長不過200米,卻屢屢出現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黃包車夫拉著身著旗袍的女人在路上跑;二樓的女孩有點像周璇,正放下吊籃,接過樓下柴爿餛飩攤主放入的“外賣”;朝氣蓬勃的小朋友在上街沿跳橡皮筋,二樓窗口,母親正探頭喊他們回家吃飯。大田路路口,有“蛇蟲鱗角甲骨石”齊備的雷允上藥房,緊挨著的是挂著白色窗簾的“白玉蘭理髮店”。成都北路路口,凱司令咖啡館裏陳列著琳瑯滿目的西點,二樓陽臺上時髦女郎正倚門看書,貼隔壁是白墻黑字的醬園老店……人物活靈活現,場景栩栩如生。更有網友發現,這些墻繪的比例幾乎與真實場景一致,拗個造型,仿佛穿越到畫裏。
很難想像,圍墻背後是有待開發的儲備地塊,居民早已搬走,建築也已老舊。但墻畫讓儲備地塊“活”了起來。“整個儲備地塊由大田路、山海關路、成都北路、新閘路圍成,我們根據地區特色,為每條路設計了不一樣的週邊墻。”石門二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説。頗受網友們好評的山海關路週邊墻,是這組墻繪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變化。
市郊,同樣有風格各異的墻畫。記者大致梳理後發現,市郊圍墻畫多以農耕為主題,不同行政村各有特點。例如,青浦區朱家角鎮林家村,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畢加索的《和平鴿》、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以及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畫家的作品,都被藝術家臨摹上墻;奉賢區南橋鎮沈陸村,設置了老年軍民活動室,外墻畫是老人們在樹蔭下下棋,仿佛在吟唱“莫道桑榆晚”;松江區葉榭鎮虹洋公路是興達村、東石村等行政村的主幹道,沿線建築墻面畫就了一幅水牛犁地、農民插秧、收割曬谷的農村生活長卷;嘉定區華亭鎮毛橋村有“上海外婆家”的美譽,墻繪或是記錄童年遊戲,或是描繪田園風光,或是再現江南水鄉……這些村的村幹部説,用墻繪記錄上海鄉村振興的産業特色和文化成果,最自然不過。
最動人的多不是“塗鴉”
探訪這些圍墻畫時,記者發現,收穫最多點讚的都不是隨手“塗鴉”,能看出精心設計及繪製的痕跡。
“‘塗鴉’是比較隨性的繪畫風格。但城市裏的圍墻,要展示城市精神面貌。哪怕是暫時不開發的儲備用地,我們也不選擇塗鴉風格,而是根據地塊特點,設計合適的圍墻圖案。”申傑是一名設計師,也是石門二路街道儲備地塊圍墻畫設計方負責人。他觀察過上海不少區域的圍墻畫,發現那些引人入勝的,大多不是塗鴉。這個觀點與街道不謀而合。“這一地塊有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等紅色歷史遺跡;又緊鄰自然博物館、靜安雕塑公園等,文旅資源豐富;轄區裏還有凱司令、雷允上、永泰官醬等老品牌,其中不少仍在經營。我們希望借助圍墻,體現區域的歷史人文特點。”石門二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説。
最終呈現在市民面前的是四條馬路上四組不同風格的墻畫:大田路,以“紅色印記”為主題,突出區域內紅色地標;山海關路,以“時空對話”為主題,記錄城市變遷;成都北路,以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新閘路,以記錄區域內特色建築、企業為主題。
主題有了,“怎麼畫”也要花心思。大田路上共有7幅紅色主題繪畫,每幅畫的細節都經過多方求證。例如,轄區內的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是彭湃在上海的重要活動場所,這組畫的第一幅設計了“彭湃等人在經遠裏12號門前被捕時,振臂而呼,信仰堅定”的場景。大到革命志士的表情和服飾,小到弄堂與石庫門的雕花門頭,街道和設計團隊均查閱當時資料,反覆確認。
“有些畫隨著地塊的開發可能會消失,但只要存在一天,就值得認真對待,因為它們代表的是城市形象。”申傑舉例説,“時空之旅”系列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物比例與真人非常接近,但實際描繪時不是1:1,而是1.05:1,墻畫略大,這樣能讓視覺更舒適、自然。為了推動觀看者與畫面互動並感受設計意圖,畫面裏還有幾個關鍵元素,“我們用推著/騎著自行車的情侶、街上的郵筒等,暗示時代的發展。不同時代的情侶姿態有變化,從互相保持一定距離的害羞到你追我趕的灑脫;自行車則從最早的‘二八式’發展到當下的共用單車……”
除了政府主導設計的圍墻畫,上海的圍墻上也有很多藝術家的創意,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為城市增添不少色彩。不過,有實踐者總結經驗説,凸顯個性的同時,也要注意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
張佳華記得,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曾將設計稿向提供墻面的居民樓內每一戶居民進行徵詢,得到了認可。但作品完成後,非本樓的部分居民提出意見,不太喜歡相關風格,“圍墻或建築外立面雖然屬於某幢樓,可視覺效果與整個社區有關。所以,我們很理解這部分居民的質疑,最後將相關墻畫從墻面清除。”他認為,這個案例提醒更多的圍墻設計者,把墻畫畫好不僅是技術活,而且是溝通活,要在項目落地前與社區充分溝通、對接。
圍墻畫“花小錢辦大事”
在城市公共圍墻上畫畫,面積通常不小,部分作品並非永久保留。這筆錢花得值嗎?大部分圍墻畫的關聯方均表示,墻畫的成本並不高。相反,他們覺得這是“花小錢,辦大事”。
陸家嘴幾個社區的墻面美化工作主要由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與塗料企業立邦的公益項目“為愛上色”共同推進。“合作中,公益基金會尋找合適的墻面,並與社區居民溝通;立邦聯繫設計師、提供塗料、負責施工。可以説,用最小的成本換來了社區外墻的煥然一新。”張佳華説。
“墻繪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微更新’。用好現有的資源,花不多的錢,同樣事半功倍。”石門二路街道也有經驗。以儲備地塊的墻繪為例,面積不小,可墻繪設計方案充分利用原有建築優勢,施工時僅對建築進行必要的加固和清理,在消除安全隱患後,直接上墻彩繪。
如今,路過這裡的行人可以看到,大田路的墻面上下有反差,上半部分基本保持原貌,下半部分則新增少許做舊的磚面裝飾,以襯托“紅色記憶”主題繪畫,原本斑駁的墻面反而為墻繪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山海關路上的“時空對話”也在原有墻體上創作,但設計方用一些不費錢的小細節讓畫面更加逼真:樓上垂下來取餛飩的是真實的竹籃;“二八式”自行車的鈴鐺也是真的……
很多墻繪參與方還説,“墻上畫畫”雖是“微創新”,取得的效果卻不小。
林家村村總支書記徐永堅看到了發展新思路。原來,農宅墻繪與入駐村裏的藝術工作室、書店等結合,給村裏帶來“最美農家書屋”等文化地標。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村幹部和村民都意識到,鄉村不一定要走“土”路線,可以推動鄉村和藝術融合,産生化學反應,“鄉村有廣袤的田野、湛藍的天空,未必適合工業化發展;但對以靈感驅動的藝術創作來説,鄉村恰恰是不可多得的天堂。”於是,在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過程中,林家村瞄準“稻香林家,藝術鄉村”的目標,致力於打造上海獨一無二的鄉村振興藝術村。
原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陳棟參與了多個社區的墻繪協調溝通工作。她覺得,墻上添風景的同時,也推動了社區治理,“這些作品與社區緊密聯繫在一起,不論是收集居民的想法,還是引導居民共同參與,最終目的都是通過社區治理改造,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就最終成果看,墻繪這一微更新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力量,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也為城市帶來更多景觀。”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