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漫畫的技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3 14:00:23 | 出版社: 團結出版社

  寫實法

 

  中國畫有六法,漫畫也有六法,(一)寫實法,(二)比喻法,(三)誇張法,(四)假像法,(五)點睛法,(六)象徵法。本章先述寫實法。

 

  漫畫家在日常見聞中,選取富有意義的現象,把它如實描寫,使看者能在小中見大,個中見全。這叫做寫實法。這種漫畫表面上看來,與普通畫沒有什麼分別,其所以異於普通畫者,就是普通寫生畫等不注重內容意義而注重形狀色彩的美,漫畫則以含有豐富的內容意義為第一要件,形狀色彩的美卻在其次。換言之,前者重視覺,後者重思想。前者只在看畫時眼睛覺得快美,後者看後腦中留著余味。

 

  舉一個實例,如第十四圖《鄰人》(也是《子愷漫畫全集》中所收的)。這是我住在上海時,在天通庵車站附近所見的實景。一把很大的鐵扇骨,裝在兩份人家交界的壁上。每根鐵扇骨的頭上有很尖銳的槍頭,分明是防止鄰人逾墻的。我覺得這件東西很觸目。這是人類的羞恥的象徵,人類的罪惡的鐵證。因此取作漫畫的題材。這畫的作法與普通寫生畫等沒有什麼分別。如果你歡喜寫實,不妨拿速寫簿走到那地方去對景寫生,而仍不失為漫畫。其所以異於普通寫生畫者,就是含有諷刺人類社會的一點。換言之,就是“選材”的時候有“用意”。可寫實的風景很多,為什麼偏偏要選這景象?偏偏要選這景象者,正為有所用意。以前所舉第一圖《某父子》,也是寫實的。這二幅漫畫作法全同。第五圖夢二作的《戰爭與花》,也是用這種作法的。我的漫畫全集中,此類作品不少。記憶所及。如《諸親好友,概不賒欠》,《接嬰》等,都是屬於這類的。前者描寫一個勞動者站在飯店櫃外吃飯,櫃上大書“諸親好友,概不賒欠”八個字。後者描寫一貧民抱了嬰孩,正要放進育嬰堂的接嬰的大抽鬥裏去,墻下恰有一隻母狗正在哺乳它的一群小狗。這種畫材,都是現成的,不須想像構成,只要“選取”。所以寫實漫畫最容易作———只要你有眼光去選取。

 

  寫實漫畫題材現成,似乎最容易作。其實“選取”也不很容易。這與作絕詩的方法有點相同。胡適論絕詩,説絕詩是用最經濟的手法的一種文學的表現。他説這好比向大樹榦上截取一片橫斷面,從這薄薄的一片中,可以由年輪看出大樹的年齡,因而想像出大樹的根幹的深大,枝葉的繁茂的狀態來。這便是前面所謂“小中見大”,“個中見全”。作寫實漫畫,正與作絕詩情形相似,而比較的更難一點。因為詩可説無形的事,可以説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事;而畫只限于寫有形之物,只限于寫一時間可見之物。譬如“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寥寥二十個字,只説古行宮中老宮女講舊時的一件小事,便可使人由此想見唐明皇楊貴妃一時之盛,與人間興衰無常之理。這可説是精彩的詩材,但不能作為畫材。因為古行宮,老宮女,講舊事等事,都無明確的形象,不宜用畫筆表現。又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寥寥二十個字,只説有一天早上一個思婦欲打走啼鶯以便繼續她的好夢的一段小事,便可使人由此想見人間離別之苦與戰爭的不幸。這也是精彩的詩材,但也不能作為畫材。因為打黃鶯,驚夢,夢到遼西等事,不是一瞬間可見之物,也不宜用畫筆表現。可知詩的選材,範圍比畫為廣。畫的選材,限于有明確形象的,又限于一瞬間可見的,範圍狹小,所以更難。漫畫大都是諷刺人生社會的。人生社會的種種問題,往往隱藏在無形中,難得露出形跡來。漫畫家要在森羅萬象中捉取這種形跡,原是不易多得的。像前述的鐵扇骨、某父子等,是人生社會的罪惡與羞恥的偶露形跡,便成為漫畫的好題材。

 

  寫實漫畫不限于諷刺。用小中見大,個中見全的表現法,有時也可作富有趣味的表現。我曾作《父親的手》,《九十一度》,《炮彈作花瓶》等畫(均見《漫畫全集》)。其一,寫一隻手,用執毛筆的姿勢執著鋼筆而寫字。這畫作於民國十二三年間。那時候的父親的手大都如此。其二,寫一隻狗伸出舌頭,舌尖上滴下水來。其三,寫蓮花蓮葉插在一個炮彈殼裏。這都是我在日常生活偶然看到,而如實描寫的。故知寫實漫畫不限于諷刺,也可作詩趣的表現。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智者的童話:豐子愷的漫畫人生》
· 《子愷漫畫》跋
· 《子愷漫畫》代序
· 豐子愷的人品與畫品
· 子愷的畫
· 人生漫畫
· 子愷漫畫
· 我的學畫
· 視覺的糧食
· 漫畫創作二十年
· 學畫回憶
· 為什麼學圖畫
· 我的畫具
· 談自己的畫
· 談自己的畫--《色彩子愷新年漫畫》
· 人間相
· 圖畫與人生
· 繪畫與文學
· 讀畫漫感
· 隨筆漫畫
· 窮小孩的蹺蹺板
· 談像
· 月的大小
· 畫鬼
· 洋式門面
· 漫畫是筆桿抗戰的先鋒
· 談日本的漫畫
· 寫生世界
· 野外寫生
· 忠實之寫生
· 漫畫的技巧
· 漫畫藝術的欣賞
· 畫家之生命
· 藝術與革命
· 藝術與藝術家
· 藝術的眼光
· 畫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