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障礙遺傳率為30%~40% 揭示原生家庭之“過”……
發佈時間:2025-02-07 13:58: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吳文源焦慮是我們對待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亦是一種情緒表現。那麼,為什麼有的人能達觀地面對生活,有的人卻因為一點小事兒就憂心忡忡呢?焦慮的這些危險因素你都知道嗎?
#家族遺傳風險
家係調查發現,在焦慮障礙的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一般居民的患病率(5%)。雙生子的調查顯示,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比雙卵雙生子高得多,證明焦慮障礙是有遺傳傾向的,但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也不是100%,證明環境因素也起作用。一般認為,焦慮障礙的遺傳率為30%~40%。
#家庭環境及成長經歷
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家庭不和睦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癒合的創傷,會使孩子痛苦難言,易導致焦慮的情緒和形成受壓抑的性格。
家長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願。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講究方式而落得事與願違的下場。
有些父母讓孩子從3歲起背唐詩,5歲起學書法,週末要練琴,寒暑假學繪畫,一年四季給孩子請家教。他們實施類比教育,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與班上學業優異的孩子比,與各方面“出類拔萃”的孩子比,這樣比來比去,非常容易比垮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的心靈備受折磨。
沉重的心理負荷使孩子過早地體驗焦慮和緊張不安,變得缺乏自信。殊不知,望子(女)成“人”更重要。
家庭的過度限制或保護
研究表明,患有社交焦慮障礙者,其童年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家庭的過度限制或保護而沒有機會或甚少與社會接觸,導致缺乏學習和掌握基本社交技巧的能力;即使有一些社交活動,卻因為害羞、口拙、緊張等採取避而遠之,而家人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為這是讀書人的“書生氣”。
#個性或人格因素
一個人的個性和人格特徵形成是與其童年期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其幼年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時(如衣食無憂、家庭穩定等),個性和人格的形成相對完整;但當個人的安全需求被破壞或扭曲時(如單親家庭、經常搬遷居住地等),則會産生焦慮。比如,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往往在童年期因沒有可靠人際關係(缺乏朋友、夥伴)的建立而導致在成年後總覺得周圍有潛在的危險而加強自身的“防禦系統”,易發生社交恐懼。
自卑
容易焦慮者大多存在自卑的個性特點,缺乏自信。而自卑的産生往往與其童年期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
①得不到父母的鼓勵:童年受挫,容易導致自卑的心理,其中父母是否給予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在孩提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志向,但這志向有時與父母不能相謀合,這樣他所做的事就總是很難得到父母的鼓勵。還有一些父母由於自己的某些志向不能實現,就會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不能實現他的“夢想”的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可能看不慣,並給予怒斥、打擊,這會導致孩子成長後的自卑心理。
②達不到同齡團體的標準:兒童、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與別人一致”的壓力,如果自己沒有達到在同齡團體中的標準,對自己來説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體驗,自尊也會持續受到影響。比如,如果同伴都比較“苗條”而自己比較“強壯”,儘管這種“強壯”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老師的表揚,但仍會感到自卑。
③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很多人的自卑源於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比如,家裏很窮、父母的工作讓別人看不起、家裏有人犯罪了或做了見不得人的事,那麼這些經歷將長期在他心中留下“低人一等”的感覺。一些人會因此産生社交回避、行為退縮,帶有一種深深的羞愧感,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被遺棄者;有些人則採取相反的方式,那就是攻擊,經常和別人打架,荒廢學業、荒廢工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在家族中不受重視:在一個有很多同齡孩子的家族中,由於某種原因,自己達不到家族的標準,也會感到自卑。
追求完美
追求十全十美,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無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具體的事物上,強調細節,忽略整體。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樣的人有很強的佔有欲、控制欲,也可稱為具有強迫傾向。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未完成時,就會産生相當強烈的焦慮感,覺得渾身不對勁;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都必須今日事今日畢,一旦碰到某件事沒法馬上完成時,就會緊張萬分;倘若跟別人一起做事,別人不根據他的標準來做的話,他也會覺得如坐針氈。這類人往往更易患焦慮障礙。
過度關心自己
過度關心自己也易變得焦慮。這些人通常以自我為中心,非常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當他發現自己有任何身體症狀時,就會非常緊張而馬上採取各种醫療行為;即使是一些輕微的不適,如頭痛、腹痛等,也會引起他們對嚴重疾病的強烈恐懼,並有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焦慮障礙。
#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創傷事件
不同的生活事件可引起不同個體不同程度的精神應激,這也可能是一些人發生焦慮障礙的原因。比如,有研究顯示,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早期破裂和分離性焦慮及成年後的驚恐障礙有關。
據報道,10歲前母親去世者成年後患驚恐障礙的比例幾乎是無早期喪母史者的7倍;10歲前與父母分離或分居者成年後患驚恐障礙的比例也幾乎是無相應情況者的4倍。還有證據表明,在兒童期和成人期經歷創傷性事件或負性生活事件(如早年遭遇強暴、虐待等)與焦慮障礙相關。
需要重視的是,突發的災難性事件會導致個體發生嚴重的應激性障礙,即焦慮障礙的一種特殊亞型——創傷後應激障礙。它是指在遭遇威脅性或災難性攻擊(如戰爭、嚴重事故、目睹他人慘死、身受酷刑、遭受強姦等)之後,延遲(遭受創傷後幾日至數月)出現或長期持續(至少1個月)存在的精神障礙。
性別、年齡等個體背景狀況
研究顯示,女性患焦慮障礙的風險比男性高1~2倍。
年齡可能也是焦慮障礙的危險因素,大多數焦慮障礙都起病于兒童期或青春期。
據報道,已婚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低於喪偶、離異、單身者,這可能是由於焦慮障礙患者很難開始和/或維持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因此認為,關係破裂也是焦慮障礙的危險因素。
此外,失業者、無業者、家庭主婦或主夫、低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焦慮障礙的患病率也較高。
妊娠期
國內有研究調查了266名孕婦,結果發現,33%的35歲以上孕婦的心理焦慮程度超出了正常範圍,高齡正是這些孕婦焦慮指數不斷攀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和生活壓力外,對育兒、早教問題的擔憂,以及高齡生育可能導致的胎兒畸形、妊娠高血壓、分娩時間延長而發生大出血或難産、誘發隱性糖尿病或高血壓、可能導致身體出現癌變的五大風險,都會影響孕産婦的心理狀態。
當前孕婦焦慮的誘因:育兒成本高,經濟條件不好,以及未對生兒育女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分娩安全和兒童早期教育餵養成為孕媽主要擔心的問題。
更年期
人們往往認為,中年女性變得脾氣大、亂猜疑、喜怒無常,是進入更年期的正常表現。其實,上述症狀恰恰是更年期病態心理的信號。統計表明,約1/3的更年期女性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其中,更年期偏執的後果最為嚴重,而更年期焦慮障礙的患病人數最多。
更年期焦慮障礙患者常有面部潮紅、夜間出汗、突然發冷或發熱、渾身疼痛等症狀,表明自主神經功能已經失調。
有許多更年期女性發現自己總是心慌、失眠,脾氣也越來越壞,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無緣無故衝丈夫、孩子發火,事後又後悔得要命。這樣的精神狀態嚴重影響了她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讓她們苦惱不已。其實,她們已經患上了焦慮障礙,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心晴指引:焦慮障礙防治指南大眾本》 編著:上海市同濟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吳文源)
老人胸悶,反覆拒絕做檢查!醫生提醒,警惕這類精神疾病2025-02-08
焦慮障礙遺傳率為30%~40% 揭示原生家庭之“過”……2025-02-07
聚焦鄉鎮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有心理問題求助算命師2025-02-07
心理療愈小錦囊丨孩子“搗亂”背後的心理需求2025-02-07
傾注心血的兒子抑鬱了!心理專家:父母放下控制 給予無條件的愛2025-02-07
情緒“感冒”了怎麼辦?這個春節心理樹洞收到120條留言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