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注心血的兒子抑鬱了!心理專家:父母放下控制 給予無條件的愛
發佈時間:2025-02-07 09:42:0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郝彬潔小宇(化名)今年15歲,初三剛開學沒多久就表現得不太正常。每天早上賴在床上,怎麼叫都起不來,跟媽媽張女士説自己渾身發軟、一點兒力氣都沒有,根本不想動。張女士趕忙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小宇有輕度抑鬱,還伴有焦慮情緒,建議先進行心理諮詢,疏導一下。可小宇卻像著了魔一樣,張女士好不容易約好的心理諮詢,他就是不肯去,還梗著脖子,態度強硬地堅稱自己沒病。更讓張女士發愁的是,小宇連學也不去上了,只要一提上學,他就捂著肚子喊疼。可只要一玩手機,小宇就立馬精神抖擻,跟沒事人一樣。
對此,紐扣家庭教育集團心理專家宋沁航老師進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導:
老師在了解情況後發現,小宇的家庭是“焦慮媽媽+缺席爸爸+抑鬱孩子”的家庭模式,爸爸的缺席讓張女士陷入焦慮和孤獨,進而用焦慮捆綁孩子,形成病態共生關係。張女士困惑自己無微不至的付出為何沒讓孩子更好成長?專家老師解釋這是掉進了“穿針心理”的坑,即目的性越強,成功概率越低,家長過度關注控制,會打壓孩子自我成長本能,增加孩子患抑鬱症風險。張女士如今才明白,兒子的抑鬱,實則是替全家在承受痛苦。
對於小宇的情況,宋沁航老師給出以下建議:
一是不做控制欲強的父母,孩子長大後易引發親子衝突,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或對父母報復,家長應儘早察覺控制欲,多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二是覺察焦慮,打破“穿針心理”,父母在批評指責孩子前先感受自身焦慮,回想自身失敗經歷理解孩子,通過自我覺察放下固執,接納理解孩子;
三是有效付出,張女士的付出不被孩子認可,是因為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覺得壓力大而抗拒,父母應調整付出方式。識別“過度付出”行為,區分個人期待和孩子真實需求,坦誠溝通,給予無條件的愛,學會愛自己。(齊魯網記者郝彬潔)
情緒“感冒”了怎麼辦?這個春節心理樹洞收到120條留言2025-02-07
心理公開課 | 中年夫妻的幸福之道——培養親密感2025-02-07
心理觀察|哪吒為啥走路總插“兜”?2025-02-06
大咖會客廳 | 張雯:如何做青春期孩子的夥伴2025-02-06
星人物|“重慶好人”王和平:一位美術老師的藝術療傷課2025-02-06
心理話題|做好這些心理準備,孕産期順利通關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