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孩子上網引發親子矛盾的背後是什麼?這三個方法給家長啟發……

發佈時間:2024-05-06 11:38: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春榮

近期,“9歲男孩玩遊戲充值萬元,父親連扇自己耳光”一事引發熱議。孩子行為固然不對,家長自扇耳光式表達內疚和失望,又折射了哪些問題?孩子玩遊戲與父母的行為有關係嗎?

遊戲很多時候只是激化親子矛盾的導火線,遊戲問題背後往往是更深層次的家庭教育、親子關係、陪伴和表達等方面的問題。

五一假期,為預防因孩子沉迷網路造成的親子矛盾,與大家分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部長劉春榮老師從心理學角度給出的破解親子與上網的矛盾難題的一些思考和探討。

當前,孩子的上網問題成為很多家庭頭疼的問題,家長髮愁管不住,孩子發愁玩不夠,這也是親子最容易産生矛盾的問題。

最常見的表現是,家長擔心孩子的上網時間會大量佔用學習、休息、家人溝通的時間空間,同時也擔心上網內容良莠不齊,也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衝擊往往是在此問題上孩子錶現的反常的叛逆言行。最大的挑戰在於,與網路搶奪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往往表現出與家長的強烈對立甚至持續對抗。這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權力之爭。特別是青少年階段,他們追求自由、自主、自我效能感,與父母的反抗其實是在驗證我是否能為自己做主、誰能有更大的決定權的問題。

解決思路永遠在問題之外。迄今為止並無有説服力的科學證據説明上網是這些不良後果的最大肇事者——它更像是家庭關係尤其親子關係問題的替罪羊。所有的問題的核心都是關係問題。換言之,各種矛盾,究其本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關係好了根本無需權力競爭;關係不好,連呼吸都是錯的。

不可否認,親子關係問題的導火索,往往是關於上網的問題常見的認知偏差。

對於網路,家長經常有非黑即白的單一歸因偏差,視其為讓自己孩子遠離自己、甚至鬼迷心竅的罪魁禍首。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是網路化中成長起來的原住民,社會的發展中,包括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也離不開這種工具。工具本身並無對錯,看我們如何利用。

對於孩子,一是家長容易有確認偏差。人們更傾向於保持舊有信念,相信自己本來就相信的東西。結果就是:我們無法看到世界本來的樣子,而以我們的想像去看它。比如孩子們經常投訴:家長出去時看到我正看手機,回來恰巧也在看,他就大概率會認為我一直在玩手機;如果出去時我在看書,回來時在玩手機,家長就很容易會認為他走後我就開始玩手機了。二是家長容易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殊不知,未必是孩子不想跟家長多交流多溝通,只是可能抬眼望去家長都在看螢幕;未必孩子是真心喜歡手機,而是現實無趣、家長缺席。

我們也要為家長説幾句話,他們也常有被誤解。親愛的孩子,家長不是不愛你,正是因愛之深而情之切。家長不是有意強勢,強勢只是更加投射了他們深深的無奈和無力。家長不是天生粗暴,他們只是初學做家長,只是沒學會怎麼親子溝通。家長不是、更不會對你放棄,只是目前他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

有了手機和電子産品,親子關係危機四伏,有些家長只能斷網、藏手機硬核干預,而孩子只能躲藏翻找、鬥智鬥勇。其實,危機本身就是危險中的機會。家長不妨試試這三步——

首先,認知上看到核心是關係。要想讓改變發生,首先需要改變的是關係,而不是對方。家庭關係中,你要的是對錯、還是幸福,顯而易見。因此,親子劍拔弩張的時候,相互指責可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平日嘗試與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一起分析問題想辦法、一起努力。當溝通的門開了,當感情流動了,當關係順了,問題就會有解決辦法。

其次,情感上家長可以學會自我放鬆和情緒錯峰。家庭氛圍是一個神奇又微妙的場域,家人的焦慮、難過、開心、歡樂都可以像無線投屏一樣投射到孩子的眼裏和心裏。育兒如修行,家長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狀態,是孩子耳聞目染的直觀體驗和學習榜樣。尤其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處於生理和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的階段,容易情緒衝動;這時家長更需要及時給自己的情緒按下暫停鍵。當孩子看到了家長的穩定、平和、包容,很容易調整好狀態,説不定也從家長身上學會了情緒管理。

最後,行為上可以“大方向小跨步”。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求兩個東西:價值感、歸屬感。讓孩子有自主性,獲得自我效能,就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看到孩子在群體中存在感的需求,幫他在家裏在同伴中獲得良好的關係,他就會有更多內在動力。而所有想法和計劃,一定要落實到具體的細節的可以執行層面。比如,制定用手機計劃,一定不要寫:從此以後不玩遊戲了。不現實不科學,還容易一次做不到就自暴自棄。需要更細化,也可以有個小獎勵。比如:我每天寫完作業玩半小時,每週六或週日集中玩一小時。如果一週做到,我可以獎勵自己做一次飯——哈哈,如果他喜歡做。

總之,多了解一些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親子溝通會成為甜蜜關係的溫馨時刻,這時,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和家長自我成長的好時機。(中國教育報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部長劉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