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如何發現與干預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專家詳解

發佈時間:2023-10-11 11:22:5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 彭瑤

中國網心理中國10月10日訊 (記者 彭瑤)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今年的宣傳主題確定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增進健康福祉。

“兒童青少年處於心理健康快速發展時期,很多內因外因都會引起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醫學首席專家鄭毅表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産生影響。如果不及時調整和控制,很多兒童時期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礙會影響終身,首先影響社會功能、情緒變化。“有一些是行為方面,有攻擊行為或者有自殘行為,還有一些逃避學校,到社會上和壞孩子為伍,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些行為的異常。”

鄭毅説,孩子與家長接觸最多,首先家長應該像關心軀體健康一樣來關注心理健康,這非常關鍵。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孩子情緒、行為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比如睡眠習慣改變、失眠、早醒、睡眠過多,或食欲特別不好、心情很不好。還有一些孩子的行為會出現異常變化,如孩子情緒和行為與他年齡不相符,與他的受教育水準相抵觸。第二個指標是如果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給他自身或者周圍人帶來了持續的麻煩和痛苦,這也不是簡單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可能是心理障礙的早期表現。

鄭毅提示,青春期的特點就是比較不穩定,思維活躍,但考慮問題不全面,情緒容易變化,易出現行為衝動。“這些逆反的表現讓人覺得孩子變了,其實如果不影響學習和正常生活的話,這屬於正常的青春期變化。青春期是人生關鍵期和轉折期,所以此時要給予關心和支援。但如果這個問題超出了一般的青春期逆反表現的程度,比如説帶來了很嚴重的困擾、影響到了社會功能,影響了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了別人,就不能簡單歸結為青春期問題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識別孩子到底是心理障礙還是正常的兒童心理髮展、青春期的變化,才能夠準確地發現問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

孩子如果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如何干預?鄭毅表示,臨床分型干預分成四個級別。如果只是發展過程中一個小問題或者適應方面的小困難,還沒有達到明顯的功能損傷,沒有影響到學習和社交功能,家長或老師還有個人調節起來有困難,可以到學校的心理輔導室、社區心理輔導中心得到幫助。

還有一些問題沒有達到疾病的診斷,但已經出現了綜合徵,此時需要專業人員進一步評估,可能要介入心理治療等治療手段。比如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家庭治療,還有心理方面的輔導干預。

如達到了疾病的層面,應該及早由醫生進行評估診斷,進行積極的醫療干預。醫療干預有多種干預方法,最常見的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還有物理療法。

“我們比較主張症狀輕微的要進行行為心理干預,如果比較嚴重,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也是非常必要的。”鄭毅強調,一些治療是綜合的、長期的治療過程,醫療機構、學校、家庭、社區都要積極配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度,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其恢復和維持良好的社交和環境,幫助他們徹底恢復。

對於藥物副作用的擔心,鄭毅也指出,“在積極的監控下,定期做檢查,藥物治療是非常安全的。”

“考試與學業、升學與求職、手機與網路、情感與人際,還有自我與評價,這些因素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的關鍵之所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劉培俊指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對這些因素重點關注,共同引導幫助學生妥善把握,恰當處理好這些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育人生態。目前我國已建立起預警監測、健康教育、諮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其中健康教育十分關鍵,希望學校和家長繼續家校協同,共同做好學生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具備心理健康的素養,具備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技能、方式方法。學校要按要求繼續開好心理健康的必修課、選修課、主題活動、日常教育等,真正把健康教育做好,把預防關口扎牢,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