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熱點觀察:軀體疾病與心理問題“共病”成趨勢 易誤診危害多

發佈時間:2023-10-12 10:55:1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宇淑涵 邵春紅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以“精神健康是一項普遍人權”為主題,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日常人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心靈的呵護,許多軀體疾病會有心理問題的表現,尤其是焦慮、抑鬱等;而焦慮、抑鬱障礙也常伴有軀體不適。

臨床上,軀體疾病合併心理問題/障礙非常容易漏診、誤診。有些患者剛開始可能僅有一些軀體化的症狀,還沒有達到焦慮、抑鬱障礙診斷的程度,但已對康復及治療産生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提高軀體疾病合併焦慮抑鬱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儘早識別和干預。

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可導致軀體化

首先來認識一下“軀體化”,這是自身體驗和訴述的軀體不適不能用醫學檢查及知識所證實和解釋。這類症狀是患者內心衝突和情緒體驗在軀體上的反應,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如頭、頸、胸、腹、四肢等部位的痛疼感;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胃腸道的不適感;尿頻、排尿困難、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礙等泌尿生殖器的不適感;氣短、胸悶、心悸等呼吸和迴圈系統的不適感及疑病觀念。

焦慮通常指在缺乏相應客觀因素的情況下,表現出緊張、惶恐和不安的一種情緒體驗,也可以是人們面對環境中一些即將來臨、可能發生的災禍或重大生活事件時,機體適應環境變化而産生的一種複合情緒反應。

研究表明:在所有接受治療的焦慮患者中,5%~42%由軀體疾病所致,其中25%是繼發于神經系統疾病,25%是內分泌原因,迴圈系統疾病、慢性感染等也常常合併焦慮。

抑鬱是指一種以情緒低落為基本表現的內心體驗狀態,可伴有精神動力的低下、思維聯想的遲緩及言語行為活動的減少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2007年WHO疾病負擔調查發現:抑鬱症對於健康損害的影響居於榜首,遠大於其他任何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關節炎、哮喘等)。軀體疾病患者抑鬱的發生率為 25%~45%,抑鬱障礙也直接影響了疾病預後。

接受“共病”診斷理念 實現身心健康

焦慮抑鬱合併軀體疾病會有以下危害

對軀體疾病的影響:使軀體疾病的症狀更複雜,疾病更難治愈。

對社會功能的影響:伴抑鬱焦慮情緒患者常表現有社會活動和興趣下降、動力缺乏,導致軀體疾病患者社會功能下降、生活品質降低。

對腦和認知的影響:抑鬱症是造成記憶缺損、癡呆的重要危險因素,認知功能的降低可進一步影響其社會功能。

患者應該接受“共病”診斷理念。事實上,隨著現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共病”概念已給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變革,臨床醫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診斷指導治療,需要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的多維度去對待疾病,注重軀體疾病與心理問題,特別是抑鬱和焦慮的“共病”。

軀體疾病合併心理問題/障礙的治療目標主要是:

(1)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援

(2)提供藥物管理策略

(3)減輕軀體疾病症狀

(4)緩解焦慮抑鬱情緒

(5)提升生活品質

對於軀體疾病合併輕度焦慮抑鬱患者,首先採取非藥物治療手段。例如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心理治療等,如CBT中的行為激活技術、運動療法等。物理治療方法則包括重復經顱磁刺激及針灸、推拿按摩等。

此外,軀體疾病合併焦慮抑鬱患者應重視藥物治療。當軀體疾病合併中重度焦慮抑鬱,或單純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選擇藥物治療。軀體疾病合併焦慮抑鬱應該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選擇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的抗抑鬱藥物對伴軀體症狀的抑鬱進行治療,同時也要減少藥物依賴性,避免過度鎮定等反應發生。

(上觀新聞 作者宇淑涵 邵春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師、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