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翅膀越來越硬 交流越來越少 父母如何改變“馭子術”

發佈時間:2023-09-21 09:26:2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泠

不同的文化土壤,培養不同的思想觀念。在我國,家長對於子女的期望,呈現為一種悖論式的心態:一方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他們長大後能像大鵬一樣,飛得高遠,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渴望他們能像小鳥一樣,築巢于屋旁檐下,時時見到,常常陪伴,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事無完美,大鵬樣的孩子,出息了,父母為其驕傲的背後,卻不得不忍受他們不著家的“野心”;小鳥樣的子女,早出晚歸,盡在視線之中,父母又會覺著他們有些平庸。喜也罷,憂也罷,世間萬物,各有其道。其實從大小鳥兒們飛出巢的那一刻,作為父母,就應該開始改變“馭子術”了。

遠行的你,是否感受到父母的失落?

教師節這天,麥子老師在一個畢業生微信群裏回復同學們的祝福時,意外看到這樣一段對話:“今天給我家那位的教師節禮物是開車帶她去學校看了看娃。”後面附著一個“無奈”的表情符號。

“才開學,想孩子呀?”

“送了才幾天就開始想了。”

“家長想孩子,估計孩子不想家長。”後面又是一個“無奈”的表情符號。

“是的。俺家這顆‘衛星’信號微弱,還經常出故障,電話經常不接,微信基本不回。”後面還是一個“無奈”的表情符號。

“回又怎樣?要麼是‘收到’,要麼是個表情,惜字如金!”

麥子啞然失笑,忍不住在群裏寫道:“孩子們剛上大學,事情比較多,有些顧不上,大家要理解哦!”

“老師,俺家娃大二了,也是這樣,關心關心他,跟求他似的。”又一位同學接過話題,“只有兩種情況會主動聯繫家裏,一是卡裏沒錢了,二是生病了。”

“哈哈,”發微信的麥子真笑了,“那好啊,你得這樣想,不主動聯繫就説明既沒生病,卡裏也還有錢,健康地生活、學習,不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嗎?”

“老師,您真會寬慰人,這樣想就不惱他了!”

麥子老師曾就“在外求學者與家長的關係”這一話題做過調查。結果顯示:排斥與家長聯繫的孩子很少,且基本都有苦衷,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

主動、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的也不多,這類孩子又分兩種:一種是公主女、媽寶男,他們通常自立、自理能力較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過慣了,猛不丁離開家,沒有“保姆”照料,便表現出極度不適應,於是,天天給家裏打電話,哭唧唧地傾訴各種不如意;還有一種,往往表現出不同於同齡人的沉穩、懂事、孝心和責任心,這些“不同”,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也與教養有關。

多數孩子不排斥與家長聯繫,但聯繫不多,且很少主動。這類孩子通常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掙脫家長的管控、“我的大學我做主”充滿期待和喜悅,他們或沉醉於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或迷戀于放飛自我的自由自在,或堅持于對未來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於想家、想親人這件事,不是沒有,而是顧不上思念,或是還沒到時候。而一旦遭遇困境、罹患疾病,他們也會第一時間想到家的溫暖,想到父母的無私援助。

在孩子看來,十八歲出門遠行,人生的航船駛出父母親情的港灣,更廣闊的大海等待我去揚帆遠航,等待我去闖蕩、搏擊。儘管會遇到波峰浪谷,儘管需要風雨兼程,然而,舵主是我,水手是我,沒必要事事都向父母請示、彙報。因為,“我長大了”。

對於父母來説,對孩子的思念、牽掛,與其説是愛,不如説是“不放心”,不相信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或者,不如説是一時無法接受“孩子不需要我了”的現實以及一時無法平復家長地位受到挑戰的失落感。

所以,家有雛鷹初長成的父母們,如果你家教有方,遇到了百里挑一懂事的娃,能時不時地主動向家裏報個平安、問個平安,那你且偷著樂去;否則,要是你家的娃如那想極力掙脫繩線的風箏,不管不顧仰頭注視、辛苦操控的父母,那就放手讓他去飛。畢竟年滿十八,已是成人。身為父母,接納孩子長大的現實,調整心態,然後坦然靜候孩子回頭尋你的那一刻。

優秀的你,可曾看見翹首眺望你的雙親?

家住煙臺的老同學王瀾來濟南出差,為盡地主之誼,麥子老師招呼幾個大學同班小聚。席間,説不完的話中自然少不了“孩子”的話題。

“我現在覺著,別把孩子培養得太優秀,越優秀離咱就越遠,想見一面都難。”王瀾的女兒自小就是學霸,一路重點學校讀下來,高考被同濟大學錄取,研究生畢業後,又在上海就業。

“王瀾,你少凡爾賽!”嘉陽的兒子自小頑劣,夫妻倆使出渾身解數也就讓他考了個專科。雖然在濟南一家建築公司工作的兒子現在生活得也算安穩,但嘉陽總覺得孩子有些不爭氣,讓他這個當爹的腰桿不那麼硬。

“我怎麼覺著王瀾説的是肺腑之言呢?”曉萍最近有些煩,原因是在英國留學的女兒不想回國就業,而曉萍夫妻倆則堅持讓孩子回濟南找工作。雙方各執一詞,娘倆兒為此在視頻聊天中吵過好幾次。

“我沒凡爾賽,真是肺腑之言。”王瀾一臉的嚴肅,“我姑姑,一兒兩女三個孩子,在美國讀完博士,一個沒回來,全留美國了。老兩口耄耋之年,身體還不好,想孩子了,也只能視頻聊個天,這還得選對時間。看著他們互相攙扶的背影,我都想哭。我將來會不會就是他們現在的樣子?”

“好傢夥,你可沒少在我們眼前顯擺你這三個表妹、表弟哈,三個留美博士,你姑姑、姑父臉上老有光了,孩子爭氣!”

“是,爭氣,很爭氣!很優秀!可又怎麼樣呢?這是上年紀的父母所需要的嗎?他們內心的苦楚兒女知道嗎?”

“需要,只不過不是唯一的需要。”麥子呷了一口杯中紅酒,“《人世間》裏詩人馮化成曾説‘自古以來孝分兩種,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是養口體;遠走高飛,贏得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心智,兩種孝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你表妹、表弟的優秀,養了你姑姑、姑父的心智,你怎麼知道老兩口不為此甘之如飴呢?”“甘之如飴?”王瀾皺了皺眉頭,“我怎麼感覺他們晚年很淒涼呢?”

“你的感覺沒用,這得看當事人最看重什麼、選擇什麼。如果父母更在意‘養心智’,那就得承受兒女遠走高飛帶來的寂寞、孤苦;如果父母更在意‘養口體’,那就使勁拉手中的風箏線,把‘風箏’拽回來唄!”嘉陽站起身,邊給大家倒酒邊説道。

“可不能生拉硬拽,家長的控制欲太強,有可能會害了孩子。”麥子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她給大家講起了暑假回老家聽到的一件事情。

我的控制欲,會讓你離我越來越遠嗎?

倩倩天資聰穎,再加上當老師的媽媽精心培養,從小到大她的學習成績一路飄紅,直到高考,被復旦大學錄取。大學畢業,倩倩沒有按照母親為她規劃的回威海就業的路子走,而是堅定地選擇留在上海,並順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她的這一行為觸怒了母親,母親在電話裏斥責道:“翅膀硬了是吧?這麼大的事自己就決定了?回威海守著我們,互相有個照應不好嗎?趕緊把那工作辭了,給我回來考事業編。”見女兒遲遲沒有動靜,她乾脆請假去了上海,硬是逼著女兒辭職回家,參加當地的事業編考試。優秀的倩倩最終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被一事業單位錄用。然而,工作不到一年,倩倩感覺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實在不稱心,心情很鬱悶。在一次和母親爭吵之後,她毅然辭去工作,又去了上海,應聘到一家大公司上班。沒想到,氣急敗壞的母親再次來到上海,軟磨硬泡,就差以死相逼,再次將女兒拽回威海。在母親的逼迫下,倩倩第二次參加事業編考試,又一次以雙第一的成績被錄用。接下來,母親為女兒開啟相親模式,希望通過找到可心男友的方法,徹底留住倩倩的心。萬萬沒想到,她的這番操作,卻把女兒逼上絕路。

母親強烈的控制欲,讓倩倩感到窒息。工作不順心,天天還得被逼著相親,她變得越來越不愛説話,常常以淚洗面。春天的一個早晨,當母親告訴她晚上帶她去見一個男孩時,正開門準備上班的倩倩,拉上房門,直接登上20層高的樓頂天臺,決絕地跳了下去。

聽完麥子講的故事,大家先是一片驚嘆、惋惜,之後都陷入了沉思。“太可怕了,”曉萍首先打破了沉默,“我是不是不該逼著女兒回國?可是她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呀?還到處飄呢!”

“倩倩的事情算是極端的個案,咱也沒必要杯弓蛇影。我只是覺著有些家長太過自以為是,控制欲太過強烈,而且不講究方式方法,對孩子缺乏最起碼的尊重。大家發現沒有,這類家長往往受教育程度並不低。所以,我們要反思。”麥子説道。

“説起來還是麥子有福氣,女兒國內上大學,國外讀了研究生,之後又回到濟南擇業,多好!”曉萍語氣裏不無羨慕。

“我家女兒沒有大才氣、大志向,她就只能回來工作。但是,在找工作這件事兒上,我和她爸爸是先由著她撞南墻,撞了幾次之後,她開始反省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自己,並主動找我們商量。一開始,那也是滿頭長角、渾身長刺的。”

“唉!還是健康、平安最重要。孩子好,咱們父母也要好。一切都順其自然吧!接納!”王瀾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作為父母,《人世間》中周志剛老兩口無疑是讓人羨慕的,因為他們有幸擁有既“養心智”又“養口體”的三個兒女。但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能培養出一個既頂立門楣、光宗耀祖,又陪伴身邊、忠厚孝順的孩子,無異於買彩票中大獎——概率極小。更多的情況下,成年了的孩子,翅膀越來越硬,與家長的交流也相對減少,這是自然規律。從某種程度上説,孩子自立門戶、自當一面,不再用家長事無巨細地照顧,也是好事。身為父母,我們需要更新認知,調整心態,把過多地用在孩子身上的心思,轉移到自己身上,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未嘗不是對孩子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齊魯晚報 張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