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老年失獨心理困境?
發佈時間:2023-09-12 09:51:5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年齡大都50歲開外,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樂地生活,一場意外或疾病讓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而在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生大悲之後,已失去再生育能力。被稱為“失獨者”的他們,除了情感的煎熬,還要面臨養老的窘迫,亟待社會更多關愛。如何讓“失獨家庭”走出困境,撫平“失獨家庭”的創傷,融入社會?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北京楓彩心理諮詢服務中心與搜狐聯手召開論壇,探討“老年失獨的心理困境與破局”,以推動社會了解失獨家庭的困境,看到失獨家庭的特殊需求,為幫助他們儘快走出自我封閉狀態,探索和提供心理上的支援與政策上解決的路徑。社會各界30余萬人觀看了這場近兩個小時的直播。
失獨,即失去獨生子女。當一對夫婦唯一的親生子女已死亡且雙方無二次生育的能力或意願時,該夫婦則成為“失獨父母”,其組成的家庭則成為“失獨家庭”。有人口學家估算,2010年中國的失獨家庭數量就已超過100萬,且其規模至今仍在以7.6%的增速不斷擴大,2024年將翻番,達到200萬。
作為心理專業的公益機構,紅楓從2013年開始關注和服務這個群體。據2013年285份網路問卷調查,2015年對106位、2018年對112位參加紅楓工作坊的失獨父母進行的《SCL-90症狀清單》測試統計與訪談,總計500多位失獨父母中,年齡多在60歲上下,經濟上的困窘只在一部分失獨家庭中存在,而心理上的巨大傷痛,則是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調查中,幾乎所有的失獨老人稱不怕死,怕生病,擔心孤苦無依、沒有尊嚴地活著。工作中,紅楓中心看到了失獨老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與絕望,也看到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傷痛與絕望中不甘沉淪,與命運的奮力抗爭和拼搏。他們希望得到人們的尊重與看見。
人生依然可以精彩
“真是天塌下來了,覺得自己活下去也沒意思。整天泡在淚水裏,現在想起來覺得心還在滴血。不出門,不見人,不和親人接觸,不想和任何人説話,無法形容的傷痛啊。”趙常權和侯俊英夫妻倆一起在臺上發言。兩人都是北京重型電機廠退休職工。9年前兒子因病去世,當年趙常權69歲,侯俊英65歲。
侯俊英提起當年依然痛不欲生,“委屈、憤怒、想不開,可生活又繞不過去,眼前總是孩子的身影和音容笑貌。”
趙常權接過話題:“這種悲痛持續了很長時間,當時每天無精打采。見人也是能躲就躲,不想與任何人打交道。生活上能湊合就湊合,原本熱熱鬧鬧的家,一下成了冰窖。”他談到,理智上覺得生活還要繼續,不能整天在悲痛中生活,要接受“孩子確實不在了”這個既成事實,“孩子看到我們這樣也會心疼,他肯定也不希望我們這樣下去吧!”
“可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很迷茫。”轉機出現在一個同事介紹他們加入了石景山失獨群。同命人互相傾訴、互相安慰。街道居委會也組織他們春遊、秋遊,讓他們盡可能走出家門。後來,他們還參加基金會組織的活動,參加紅楓中心舉辦的工作坊。“通過共建我們的家、夢想拼貼、鷹的重生等心理遊戲,我們開始接納現實,從中學習到了一些自我排解和轉移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活在當下,愛生命,愛自己;心裏難過時,趕緊深呼吸做冥想,想高興的事等等。”
一年前,夫妻兩人進住了北京市第一福利院,這裡專門有一部分房間用來集中安置失獨者。“來到這裡2周以後,我就心裏踏實了,認定了這兒就是我可以託付終身的地方。”趙常權説,現在每天早中晚鍛鍊三次,生活品質提高了很多。而侯俊英也會和身邊的人一起打球、彈琴、跳舞、健身。
趙常權提出了幾點建議: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入住養老院的人會逐漸增加,希望政府能多建養老院接納失獨人;希望有關部門能協助解決老年就醫相關問題;希望政府、社會多關心關愛失獨群體,幫助解決特殊困難,“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努力,讓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更加幸福,更加和諧發展。”
重燃生命之光
2011年10月,毛愛珍的兒子因抑鬱症離世。當時她帶著悲痛,帶著疑惑,開始了對抑鬱症的追尋。一路追尋過來,她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對抑鬱症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控:要明白抑鬱症患者不是品格、也不是意志出了問題,而是生了病。她決定做抑鬱症防治知識的普及宣傳,呼籲人們要足夠正確地認知抑鬱症的危害,警醒人們不但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更要注重自己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
2012年10月25日,在兒子離世一週年的日子,毛愛珍創辦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宣告成立,基金會的宗旨就是“關愛精神健康,促進抑鬱症的防治”,希望通過努力,使更多人因有了抑鬱症防治意識而不受精神疾患的困擾,減少抑鬱症帶給世間的悲苦,減少像她一樣經歷痛失愛子的失獨父母的增加。
“我要幫助更多的人”,這是兒子離世前留下的善願,是尚善的緣起,也是毛愛珍十年如一日篤定的信念。尚善基金會在2014年6月啟動了關愛失獨父母精神健康的“暖心行動”。
活動貼近失獨者所需,從“精神慰藉”著手:關愛失獨父母精神健康,以愛的行動傳遞溫暖,讓失獨父母,感受到溫暖與愛,絕望中看到光亮,在萬念俱滅中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
中國傳統上“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都是全家團圓歡聚的日子,但也是失獨父母們倍感孤苦難捱的日子。讓失獨父母不再躲“劫”,暖心行動推出系列節日活動:“春節”主辦“暖心年飯”,在大年三十相互給予溫暖和陪伴;“清明節”組織“暖心植樹節”,讓失獨父母通過種樹寄託對孩子的愛與思念;“端午節”的“暖心端午茶話會”,通過朗讀、觀影、茶話等活動讓失獨人舒展心懷;“中秋節”的“暖心中秋聯歡”,讓失獨父母團聚在一起,通過藝術活動愉悅身心;“重陽節”組織家人們“暖心重陽登高健行”,讓失獨父母攜手同行煥發活力。“一課”既是系列“暖心課堂/工作坊”:各種主題的講座、工作坊,提升認知,走出哀傷,建立信心,增強勇氣和力量。
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失獨父母們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善,明顯能看到他們眼中有了光,生命有了動能,並積極加入奉獻愛的行動中。很多暖心家人的口頭禪是“我們好好活著,就是對孩子的愛,總是那麼痛苦,孩子是不安的,為了讓孩子放心,我們要努力活出應有的樣子,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孩子會為有這樣的媽媽爸爸感到驕傲。
“唯有經歷過同樣的悲痛與絕望,方知什麼能帶給同命人希望與力量。”毛愛珍一直想怎麼能應失獨父母所急所需,做到貼切服務。2018年年初,集合了一批失獨者,編輯了一套《重燃生命之光》的閱聽組合。“閱”就是一本28萬字的書,裏面有30幾位失獨人自己的故事,還有精神療愈方面的專家,讓大家從這裡面能夠看到失獨人榜樣的力量,以及專業治療走出哀傷的方法;“聽”就是暖心音頻,裏面收錄了能夠撫慰勵志的歌曲、樂曲、講座等作品。這套閱聽組合的編制發放,促進失獨父母走出哀傷泥潭,重振生活信念,增強前行的力量。
尚善暖心行動的獨特性與一般公益項目的區別在於,用“愛”激發大家“行動”的內驅力,讓受助者成為“助人者”,倡導“自立、互助、他助”。毛愛珍指出,“父母失去唯一的孩子,是精神上的坍塌,所以説要從精神上把大家激勵起來,自尊自強,活出生命應有的光亮。”
隨著暖心行動的拓展,影響力擴大,常常接到新近失獨父母的電話求助。電話交流雖然有效,但他們的工作時間和精力不足以支援、無法滿足需求。2019年10月,失獨父母線上精神家園——“尚善暖心”小程式上線,能更便捷地不受地域時空限制地,服務及幫到更多失獨父母。尤其是“暖心陪伴”版塊實現線上預約、免費通話,通過線上暖心志願者進行一對一的精神撫慰,傾聽他們的心聲、貼心的撫慰,讓很多失獨父母走出哀傷的泥潭,重燃生命之光。
毛愛珍年近古稀,已經在考慮“暖心行動”下一步戰略。她深切感到“暖心”還需“安心”。2022年,“暖心行動”關注點從“精神慰藉”延伸到“養老、就醫”問題。在2022年12月初推出第一期“積極老齡觀、康養體驗研討營”,于2023年春暖花開時節,啟動了第二輪康養體驗營連續開展共5期。在此基礎上,尚善推出“暖心家人養老調查表”並梳理出《計特家庭養老問題的特殊性及對策探討》,以求能為政府和社會,也為尚善暖心行動提供對失獨家庭的養老幫扶具有建設性措施及方向的依據;讓失獨群體能在醫療康養方面,既能充分享有政府社會幫扶關愛,也可以發揮積極能動性,在自助互助的路上行穩致遠。
點亮星火,打破“圍墻”
當唯一的孩子去世,“精神支柱沒了,生活動力也沒了”;“望身前,死神隱約可見,望身後,來路空無一人”。這是許多老人驟然失獨後的心聲。8年工作經歷,讓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養老事業發展基金秘書長謝君感同身受。
她講了一個故事,讓人唏噓不已。一位老教授在失去兒子以後,將兒子吃剩下的小半塊饅頭用保鮮膜小心翼翼包起來,一直珍藏了8年之久。老人説:這半個饅頭是兒子最後的生活跡象,以後再也沒有了,所以他要一直保存。這使她非常震憾,後來她翻閱了很多關於失獨家庭的資料,看到了各種各樣令人錐心泣血的案例。於是,2017年,養老發展基金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了“無獨有偶精彩人生”公益項目,短短幾個月就募集到了項目款。經基金管委會調查比較,最終選擇了北京紅楓中心作為項目執行單位。
謝君説,“初次接觸這些老人的時候,心裏還是很緊張的。因為重視而顯得謹言慎行。我特別囑咐志願者:非特殊情況不要主動和老人攀談,只服務,不閒聊,生怕哪句話會觸到老人的痛處。而我本人也是儘量躲在一邊去觀察、發現、了解,生怕觸動他們的傷口。這是我的底線和原則。很快,我們發現,其實失獨老人最大的痛點是怕提起隱藏在心靈深處對孩子的思念、回憶、自責和愧疚,怕別人異樣的眼光……。為此,他們大多采取搬家的方式,久而久之,他們就把自己封閉起來,精神也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陷入絕望、哀傷、痛不欲生之中。有不少人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和自閉症,並由此引發了各種慢性疾病。”
工作中,謝君深深體會到,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真心換真心。只有心與心的碰撞才能擦出最溫暖的火花。
除了努力籌集資金、開展工作坊等各種活動,她還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叫“星火之家”。她真誠地對大家説,“可以和我們隨時溝通,我們願意成為你們最可信賴的朋友。不管今後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會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
謝君在接觸中,看到了失獨老人的傷痛,也看到他們身上的堅強、樂觀和善良。他們會傾訴衷腸,互相分享生活中高興的事;有人患病會幾個人一起去登門看望;還會主動提出建議,説活動費用可以AA。就這樣,謝君先後組織了十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特別是每年春節、國慶、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大家的參與度很高。
謝君指出,他們需要用時間來療愈創傷,同時也渴望得到社會的關注與尊重。他們在小心翼翼地尋找身邊能夠讀懂他們心聲的知音人,期待有更多像紅楓這樣的社會組織介入和幫助,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多樣化的團體活動,使他們能儘快擺脫痛苦,逐漸重新融入社會,走向新的生活。
接納、告別、重建
北京紅楓婦女心理諮詢中心督導侯志明談到,針對失獨家庭“本質上是痛苦家庭”的嚴重心理創傷,紅楓以“失獨不孤獨,失獨不失志;心有所依,與愛同行”為宗旨,創新設計了由“建立關係”“自我賦能““開啟新征程”等6大模組、20多個體驗活動組成的3天封閉式工作坊。侯志明認為,面對喪失獨子這樣的創傷,每個人都會痛徹心扉。當我們陪伴他去觸碰創傷、療愈創傷,會給他一些支援和力量,使他更有勇氣面對創傷,與離開的孩子建立新的聯接,去面對未來新的生活。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口與發展》雜誌執行主編穆光宗早在2004年就在一篇專論中指出: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失獨家庭本質上是痛苦家庭。
他認為,孩子死亡失獨會給家庭或父母帶來具有普遍性和毀滅性的三大“欠缺”:第一是核心家庭結構的殘缺、第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第三是老年生活照顧的空缺。
針對上述三大欠缺,穆光宗提出,要走出失獨危機的漩渦,需要邁出三大步:首先要承認事實。失獨不僅要在理智上承認,而且要在情感上接受;第二要告別過去。告別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通過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引導跟孩子説再見;第三要重建生活。核心是信心和信仰。重建自我價值,重獲人生意義。
穆光宗強調,失獨者的心理困境是一個複雜且敏感的話題,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制度性關愛和支援。社會和政府構建系統全面的失獨者社會支援體系,構築強大的國家補償機制和社會關懷機制,立法保障失獨老人的生命尊嚴和生活品質,是應對失獨父母養老風險必然的理性選擇。
“音樂療愈”助力基層心理健康建設 真情服務敲開特殊群體“心門”2023-09-22
北京市海澱區成立青少年保健基地 將培養千名青少年心理委員2023-09-22
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警惕“空巢老人綜合徵”2023-09-21
心理中國論壇 | 發展基於中國治理場景的政治心理學2023-09-21
“蘿蔔刀”走紅,心理專家:或會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影響2023-09-21
心理測試AI機、情感模擬機器人,工博會高校“黑科技”亮眼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