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醫美低齡消費令人憂 未成年人整形當三思

發佈時間:2023-08-22 09:50:2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李怡慶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消費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有法律界人士建議,“對於未成年人接受整形項目,有兩個特殊性應被列入法律規範,一是純美容目的整形手段應當原則性禁止,有條件例外;二是宣傳和推廣,應當避免使用未成年人進行宣傳,包括一些在國外已經屬於成年但是在中國仍屬於未成年人的外籍代言人。”


      正值暑期,不少未成年人選擇進行醫美整形,一些醫美機構也把未成年人、大學生和準大學生當作重點對象,通過各種行銷方式吸引他們的眼球。

近幾年,醫療美容行業熱度不減,醫美不再只是“熟齡”人士的選擇。根據醫美平臺新氧發佈的《2022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20歲以下的醫美消費者佔比達11.12%,出現醫美消費年齡前置等新現象。未成年人進行醫美有哪些風險,又該如何進行安全保障?

未成年人也有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正在影響未成年群體。沫沫在網上發帖回憶,“初中的時候英語課學五官的單詞,英語老師看到我的鼻子説,‘xxx has a big nose.’”,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因此討厭老師,但“這麼多年都會偶爾回憶起她的那句話”。小芥也分享了她的經歷:初中時女生被男生取難聽的綽號,整容後這種惡意也沒有消失,甚至到畢業後再參加班級聚會,還會有同學直指她的改變,繼續取笑。

小柯在17歲時開始接觸醫美,高三時做過雙眼皮手術、玻尿酸注射等項目。“當時考試考得好,我媽問我有什麼願望,我説我想剌雙眼皮,後來爸媽共同出錢,我就去做了。”面對“為什麼”的問題,小柯很坦然:“我從初中開始就貼雙眼皮貼,每天都要貼,覺得雙眼皮好看……當時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自信。”現在小柯已經24歲,隨著自信心的增長和對醫美項目認知的提升,她不再頻繁動刀。

除了容貌焦慮外,未成年人還面臨著新式行銷的衝擊。各色醫美App將廣告行銷內容和素人整形案例混在一起,在首屏展示,配合免費的“模擬雙眼皮”“AI測膚質”等技術型測試項目,以及大量“新人特惠”“錯過等一年”等銷售手段,吸引年輕人的眼球。此外,部分廣告以個人分享的形式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一些平臺甚至成為虛假資訊的重災區。真真假假之間,未成年人很難辨別。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克明認為,暑期學生做的醫美項目治療有兩大類,一種是純粹的美容手術,另一種是畸形治療,例如去瘢痕、體表黑痣以及對上唇畸形、鼻畸形等的矯形整治等。相對來講,目前未成年手術還是以畸形治療為主。“未成年人做醫美項目,很多時候是因為畸形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這些未成年求美者平時沒什麼時間,只有放了假才有時間做手術”。

不可否認的是,未成年人醫美項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於部分天生外貌有遺憾的孩子,醫美項目能給他們帶來適當的補救。有網友發文回憶:“初中同學因為小時候被開水燙傷留了疤,留了十多年半邊臉的劉海。手術後才把劉海慢慢梳了上去……從一個小孩走路跑步總是捂著臉上的頭髮,不參加集體表演、領獎狀都低著頭不敢和人對視怕被看到‘爛臉’,到現在終於可以抬著頭享受突然吹過的一陣風。”

未成年人醫美應三思而行

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過早醫美消費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須三思而後行。王克明不建議給未成年人做純粹的美容手術。“從醫學角度來説,未成年人還在生長階段,發育處於非穩定狀態,另外,比較大的手術項目,甚至有可能影響五官的生長髮育。”他指出,醫療美容項目是錦上添花的事情。雖然也有未成年人在家長陪同下來諮詢眼睛、鼻子等項目,但王克明指出,眼睛、鼻子手術恢復時間比較長,且涉及到多種選擇方式,一般建議上大學後再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範巨峰指出,從醫學上來講,很多情況下未成年人不能做複雜的醫美項目。“舉個例子,如果16歲以前取了肋骨隆鼻的話,第一影響肋骨的發育,第二若隆鼻幾年後鼻骨再次發育,可能會出現畸形和變形。”王克明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求美者,“她年輕時候就做了拉皮手術,幾年後狀態不如預期,修復難度也較大。”

醫療美容行業涉及專業性、安全性、審美等多方面問題,即使是成年人也難免“踩坑”,未成年人的審美處於變化當中,經濟能力、資訊篩選能力也較為薄弱,抵御醫療風險與經濟風險的能力相比之下更為不足。

小柯在進行鼻綜合手術時,就遭遇了“翻車”:“我當時沒有尋求父母的幫助,甚至也沒有告訴幾個朋友。”她一個人前往醫療機構抽血、化驗、手術,最後簽下了1.28萬元、共24期的分期付款協議。“當時年紀小,不是很懂維權。我去諮詢的時候,醫生就忽悠我做價格比較高的。第一次沒做好,假體在鼻子裏歪掉了,去找他們就告訴我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重新做,我不滿意也沒辦法,結果一兩年後我再去找,這家機構已經不在了。”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消費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其中提到,未成年人就診時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謹遵醫囑,如實填報年齡,並且遵照主診醫師從身體健康、正常發育角度給出的專業評估和合理建議。同時,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應在術前詳細查看診療方案、合同內容及收費明細,並結合自身客觀需求及身體發育情況與主診醫師詳細溝通,全面知悉所做項目的各項內容以及風險性與禁忌症。對於某些不正規的醫療機構利用“平價醫美”“1元醫美體驗”等行銷噱頭招攬未成年消費者“入局”,推銷各類項目及産品,並誘導其使用貸款平臺借款或分期付款,消費者不要盲目聽信此類醫療機構的話術,務必客觀、理性做出抉擇。

王克明表示,目前醫療美容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只要是正規的、有醫療資質的醫院都可以去諮詢,公立和私立機構都可以考慮,但是未成年人如果要做手術還要謹慎。“手術做不好的話,後期修復會帶來很大負擔,心理也會受到創傷,需要更長時間的心理恢復。”他強調,大部分問題最後歸結下來就是醫療安全問題。

他建議消費者多諮詢一些醫生,充分説明自己的需求,多對比不同醫生給出的方案,客觀評價哪種治療方案更符合預期,避免因為資訊不透明而盲目接受手術。“此外,消費者心理執念對手術方案與結果也有較大影響,比如消費者非要做不符合常規邏輯的手術項目,又選擇了非正規的渠道,可能做完之後會發現根本不是想要的效果,再修復就很麻煩。”

為未成年人撐起法律保護傘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青少年開展醫療美容作出了相關規定,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指出“未經監護人同意,不得為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醫療美容項目”。地方性條例也包含了類似規定,2014年廣州市發佈《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定》,首先提出未成年人醫美須經其法定監護人同意;2022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均明文規定,要求未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同意,任何機構都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療美容服務,並制定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此外,市場監管總局于2021年11月發佈的《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明確,重點打擊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等情形。北京市衛健委會同市市場監管局于日前聯合印發的《北京市醫療美容服務合同(試行)》示範文本也強調,美容醫療機構“不得製造容貌焦慮”。

近幾年,未成年醫美問題也成為全國兩會關注的一個重點。2020年,全國人大代表廖華歌建議“除一些先天性的缺陷需要進行醫療性整容外,不允許青少年進行整容”。2022年全國政協委員胡衛也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明令禁止對未滿18歲的青少年進行非必要的醫美手術”。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明確要求,要細化未成年醫療美容限制性規定。從地方到國家,逐步細化未成年醫美限制性規定,加嚴規範醫療美容行業監管政策,加速了未成年人醫療美容監管法治化、常態化的進程。

上海瀛泰(臨港新片區)律師事務所翁冠星律師介紹,從法律基本原理以及我國民法典的具體條文看,法律向來不鼓勵青少年從事基於其本身智力和身體發育狀況所能達到的理解力以外的事務,包括醫美和整容。儘管當下的青少年對於客觀社會和世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理解和認知,但其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宣傳誘導,因此根據現有醫學技術,法律應當對純美容屬性的整形及醫美項目採取保守態度。

翁冠星認為,對於未成年人接受整形項目,有兩個特殊性應被列入法律進行規範,一是純美容目的整形手段應當原則性禁止,有條件例外;二是宣傳和推廣,應當避免使用未成年人進行宣傳,包括一些在國外已經屬於成年但是在中國仍屬於未成年人的外籍代言人。此外,翁冠星建議,在建設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方面可以通過“建立針對青少年的醫美和純美容整形手段原則性禁止、限制條件例外的規制體系”“規範醫美整形行業準入、從業標準和監管標準”“規範醫美整形行業從業人員的準入、考核、培訓及監管懲罰體系”等方式進行保護體系的建設。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被採訪醫美消費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