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

發佈時間:2023-08-21 15:50:14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謝宇 辛濤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學科,兼顧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以高遠視野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既是心理學深入探索學科本身所承載的知識、理論、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國心理學國際影響力的必然使命。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心理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旨歸,是中國心理學有別於他國心理學的根本標誌,也是強化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靈魂所在。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心理學在蘇聯心理學的影響下探索建立,逐步形成基於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體系。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學者就已經關注到了蘇聯心理學的主要觀點,介紹了蘇聯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譯介了《蘇維埃聯邦的心理學》《蘇俄新興心理學》《舊心理學之崩潰與新心理學之建立》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在國內早期心理學界産生了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中國心理學圍繞蘇聯心理學話語開展自我改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綱領開展心理學理論研究,以巴甫洛夫學説為基礎進行心理學實驗,並對西方傳統心理學的主要學説加以反思和批判。改革開放後,國內心理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開展研究,認識到不能照抄照搬蘇聯心理學話語,開始自主發展建立起基於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話語體系。

20世紀90年代之後,歐美心理學知識源源不斷地被引介到中國,國內學界未加甄別地接受了其中很多概念和理論。西方心理學話語體系建立在個人主義和個體實現的文化土壤之上,其理論學説是對所處社會形態和思想觀念的理論化反映,很多學術觀點並不符合中國現實國情,無法滿足中國心理學實踐應用的實際需求。這一時期,中國心理學對西方心理學的反思不足,在歐美心理學各種理論概念的拼接之中開展研究。

西方心理學從來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社會發展的産物,其學説思想無法擺脫西方獨特的歷史文化。回歸馬克思主義原著文本,探析最初的思想語境,為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例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人的本質提出了重要論斷,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心理學研究必須將人置於現實情境,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探討個體的心理和行為變化規律。

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揭示了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分析研究心理現象的思想武器。在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指導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的命題、概念和知識,推動中國特色心理學理論創新。

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以深厚底蘊,立足中華民族視角,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挖掘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寶庫,對於探究和破解當代心理學研究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印刻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紅色血脈,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不斷塑造著華夏兒女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徵和行為習慣。在新時代,中國心理學工作者要秉承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情堅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挖掘心理學研究中的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寶貴資源和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來重視理想人格之學,關注道德踐履之學,強調天下為公之學。人格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主題。從先秦時期開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們就以“君子”為理想人格追求。孔子從四個方面強調君子的行為表現,“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儒家文化也為我們指明瞭理想人格的培養途徑,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德實踐亦是心理學研究關注的焦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此也有很多論述。“仁義”是中華民族基本的道德規範,“仁”是美德的內涵本質,而“義”則是美德的外部表現。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義觀念貫穿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史之中,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特徵,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仁愛”“友善”之心和“愛人猶己”“推己及人”之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禮記·禮運》所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荀子所述的“四海之內若一家”,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所追求的集體理念,集體主義是中華文明最顯著的標識性特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刻入中華民族的基因,行為規範、道德準則、人文精神皆是中華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一直産生著深遠影響。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中國心理學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讓中華文明的文化特徵在心理學理論中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心理學理論體系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我們必須潛心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蘊含的心理學思想和理念,守好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本和源、根和魂,提煉出體現中華民族特徵的心理學標識性概念,歸納出易於被國際心理學理解和接受的新表述與新觀點,形成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

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範式

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建立,是推進科學研究範式創新的必然要求,應以多學科交叉不斷塑造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實驗法研究心理學問題,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可以説,心理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生成的學科,因而其研究問題和範疇也有明顯的多學科屬性。當代心理學的前沿科學問題,需要心理學、神經科學、影像學、電腦科學以及其他學科在多個層面的深度交叉融合來解決。隨著心理學研究問題的複雜性日益增加、科研活動的組織化程度日益加深,心理學已經邁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學時代。

借鑒多學科研究手段,打破傳統心理學研究範式的藩籬。心理學研究大多采用心理量表、事件相關電位、眼動等傳統的研究範式和手段。但近年來,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經影像學研究技術已經開始在心理學領域得到應用,揭示了心理活動的神經機制。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統計學方法,能夠滿足科學研究中理論模型構建的要求,可以同時探索顯變數和潛變數,分析多個自變數和因變數,處理複雜的因果關係。結構方程模型具有諸多優勢,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極大地推動了心理學的量化研究,助力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借鑒和應用其他學科的研究範式和手段,是生成心理學新觀點、新主張、新理念和新思路的重要路徑。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革新傳統心理學研究範式,有助於促進人文與科學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深度融合,面向心理學前沿科學問題,補齊心理學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短板。

明確學術術語語義,規範多學科的心理學術語體系。學術術語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科學成果傳播和交流的基礎。學術術語是反映現代科學研究理論思想的表述方式,學術術語的統一對於合作研究的開展有著重要價值。然而,由於學科的分野,學術術語的表述在不同學科中存在較大差異,影響了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情緒”和“情感”經常會被不同學科的學者混用,他們對心理學術語的理解和認識並不一致。此外,很多心理學術語本身包含多重含義,其英文翻譯有時也並不完全一致,語義的傳達不夠準確阻礙了學術的交流與溝通。例如,“mind”一詞就是心理學中典型的多義術語,可以被翻譯成“心靈”“心智”“靈魂”“智力”“精神”等,給學術交流帶來困擾。規範心理學學術術語的使用,構築統一的多學科交叉學術話語體系,形成科學共識,是開展心理學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基本保障。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範式是心理學最突出的性質和特徵,也是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核心範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週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新時代,心理學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推動中國心理學的高品質發展,必須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範式,實現心理學前沿問題的重大突破,掌握關鍵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立足中國實踐回應社會發展需求

實踐是話語體系生成的源泉,當代中國實踐和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之間形成了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係。中國實踐是中國心理學學科發展的現實基礎,也是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邏輯起點。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奠定了基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心理學積極聚焦時代問題,化解時代難題,回應時代需求,推動心理學服務社會發展。我國持續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心理學成果,為中國特色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奠定了基本框架。由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社會心態所濃縮的理論學説,既是對中國推動社會心態轉型成果經驗的總結與歸納,也是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的凝練與概括。

中國現實國情決定了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是中國特色心理學的基本命題。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心理危機事件多次成為社會輿論焦點,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學校教育的重點工作任務。2023年4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宣傳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涵括了心理學實踐應用的未來方向。關切心理健康問題,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要注重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監測預警、心理諮詢服務、心理危機干預等核心概念的凝練,既要突出核心概念的科學化、專業化,能夠清晰和準確描述心理問題,也要強調核心概念的通俗化、大眾化,易於被公眾理解和接受。

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必須以中國實踐為基礎,以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為目標導向,旗幟鮮明地展現出中國心理學思想,鏗鏘有力地發出中國心理學聲音。中國實踐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現實場景,推動著中國心理學逐漸打破西方傳統心理學學術的窠臼,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徵的心理學概念範疇,搭建了與中國實踐相適應的心理學理論和學説,為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必須在創新性發展中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我們要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穿到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話語體系之中,牢牢堅守人民至上理念,才能在時代大潮激蕩、全球風雲變幻之時,以中國人民最簡明、最深刻、最淳樸的精神與智慧去詮釋,不斷擴大中國心理學話語影響力、掌握國際心理學話語主動權。

(作者係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任副教授;安徽師範大學學術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