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度全國第一,患者卻大量外流……浙江怎麼了?
浙江的醫療,確實有點尷尬。
根據國家衛健委通報的“國考”績效考核分析:浙江省門診、住院患者滿意度均是全國第一,但其流出患者數量又居全國第四,後者的數字已經超過了人口大省、醫療洼地河南,而且浙江外流患者人數還在不斷增長。
另一方面,在住院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中,浙江省排名全國第四,位次還在向上移動。
本省的人想出去(看病),外省的人想進來(看病),浙江省的醫療是一座“圍城”。
浙江的尷尬,從兒科就能窺見。它擁有中國五大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之一的醫院以及N家較大的省級婦兒醫院,面對過速增長的外來人口,其兒科醫師數量又嚴重短缺,在全國倒數。
本期“區域醫療觀察”專欄,就來聊一聊浙江兒科發展那些事兒。
新政:加速推進兒科發展
1月6日,浙江省衛健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兒童醫療服務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被業內人士譽為是浙江兒科發展的新時期綱領性文件。
《行動計劃》對浙江省內醫院兒科專科建設、診療體系打造等都提出了明確目標。
要求到2025年:
浙江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均要設置兒童診療科目,培育30家示範兒童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專科。
0-3歲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覆蓋率達到70%,二級以上婦幼保健院開展中醫專科服務比例達到100%。
健全以兒童醫院(婦女兒童醫院)為核心、綜合性醫院(含中醫醫院)兒科為支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省、市、縣、鄉四級兒童醫療服務體系。
省級建立浙北、浙南、浙西、浙中四大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市級方面,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設區市設置一所兒童醫院或婦兒醫院;縣級則強調通過培育兒童醫療特色專科、資源優化整合等方式提升兒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能力。
兒童醫學高地,患者在外流
從《行動計劃》中大量的數據及急切的用詞,可以看出浙江加速發展兒科的緊迫性。
其實,就醫療實力而言,浙江兒科在全國的名次還是靠前的。
在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新發佈的《關於設置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是中國五大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之一,輻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7個省(市),優化兒童醫療資源區域佈局,進一步推動區域內兒童健康事業發展。
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佈的最新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通報顯示,浙江省雖然是門診和住院患者滿意度最高的省份,同時也是流出患者較多的省份。浙江和中國醫療中心之一的上海直接接壤。對於嘉興、舟山等地的患者來説,去上海看病和在本地看病一樣方便。尤其是兒科,上海的婦幼專科醫療資源可能更具有優勢。這也給浙江的醫療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是滿足百姓身體健康的需要,還是加快推進分級診療的訴求,都要求當地加快發展步伐。
《行動計劃》中,特別強調要加強省級兒科“醫學高峰”建設,要建成4-6個國家級兒童重點學(專)科,培育10個省級兒童重點學(專)科。優先扶持小兒外科、兒童重症醫學等兒科類學科發展。
從這也能看到,未來浙江可能會出現涵蓋各專科的《行動計劃》,兒童醫療或許只是開始。
人口劇增帶來的兒科需求
得益於經濟反哺,浙江省醫療實力強勁,基本每個下轄地級市都有多所三級甲等醫院,其中有不少婦女兒童醫院。但醫療實力的快速發展,無法掩蓋當地兒科診療資源緊缺的現實。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浙江省十年人口增長超過1014萬,在全國排名第二。其中除了新生兒,就是通過人才引進、産業發展等手段吸引來的壯年勞動力人口。這些勞動人口往往處於生育或養育高峰期,帶來了大量的兒科就診需求。
根據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在2019年7月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擁有兒科醫師23萬,每千名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92(每千名兒童擁有0.92名兒科醫生)。
而在浙江,這一數字只有不到0.6。飛速增加的人口,兒科醫生的缺乏,診療壓力很大。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一位兒科醫生一天給100+患兒看病是常有的事。
其實不光是浙江,放眼全國,最繁忙的門診永遠是兒科。哪怕是普通的三級醫院,兒科大夫一天看五六十個患兒也很常見。
究其根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和很多科室相比,兒科醫生收入確實偏低。兒童用藥有限,用醫療耗材的機會也不多,更多是靠醫生的診療技術或者中醫診療手法。但這些治療內容收費標準很低,甚至多年不變,導致兒科效益在醫院屬於比較差的,甚至很多中小型醫院要靠行政命令強制才願意開設兒科,自然留不住人,也很少有新人願意投身兒科,人才青黃不接。
例如,2015至2017年間,浙江某省屬三甲醫院的每人平均創收(不等同於收入)為79.2萬元,每人平均門診為687人次;但某省屬兒童醫院的每人平均創收為53萬元,每人平均門診則高達1173人次。而各省醫院收入排行榜上,很少見到兒童醫院或婦幼保健院的身影,也可見一斑。
二是為兒童看病的風險和壓力,遠高於成人。兒童是家裏的寶貝,病情變化快,再加上醫院兒科看病人多,家長們情緒自然難以穩定,難免會出現急切、責罵等情緒,甚至辱罵或毆打醫生。
三是群眾健康科普知識不多,加劇了兒科資源緊張。例如,可以在家裏物理治療的病,非要擠到醫院去看看。治療過程中,只要孩子病情稍微出現一點波動,就急不可待地再去醫院復診,或者找其他醫生重復治療,這都導致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加劇了兒科看病難。
本次浙江《行動計劃》中,從人才培養、待遇保障上作了明確規定。首先要求省內高校開設兒科專業或擴大兒科學專業招生規模,每年招生不少於260人;每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不少於220人。同時,努力使綜合性醫院兒科醫務人員薪酬水準不低於本院醫務人員平均薪酬水準,最終達到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加至1名的目標。
同時,《行動計劃》還專門提到要建立全省兒童醫療健康大數據資訊共用平臺,相信這除了助推遠端醫療和分級診療外,也能有效減少重復檢查,減少就診時間浪費,減輕患兒家庭就診負擔。
亮點:全兒童週期的服務
《行動計劃》中特別提到,要打造全週期健康服務體系。推進“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全週期兒童健康服務;強化青少年近視、齲齒、肥胖和性早熟、脊柱側彎等防控,支援各級婦幼保健機構開設青少年服務門診。
可以説,這一點切中要害,直接指向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通過開設綜合服務門診,也能避免患兒家長病急亂投醫。但是,配套的政策必須要明確,例如服務門診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
《行動計劃》中特別提到要發佈主要罕見病名錄,建設省級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這無疑是當地患兒的福音。罕見病可用藥不多,醫保覆蓋有限,很多家庭因為一個罕見病患兒一夜間回到赤貧。
其實,這一部分可以浙江或許可以參考上海。
上海市早在2018年年初,就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成立了兩個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還依託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機構,設立了免疫疾病、法佈雷病等多個罕見病專科門診。
但建立專科只是基礎,政策保障才是根本。
上海市為了推動罕見病診療發展,建立了多渠道的罕見病診治保障機制,絕大多數罕見病治療性診療項目和絕大部分藥品已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同時,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等機構也拿出專款,對罕見病患兒進行額外補助。
建立門診和治療中心並不難,但配套的政策,才是罕見病診治能持續下去的基礎,這又是一項涉及多部門的複雜工程。
來源:醫學界智庫
作者:于楓
校對:臧恒佳
責編:宋崑崙
涉及民眾看病就醫用藥,以及醫療事業、健康産業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公佈。
新的方案對考核內容中綜合性指標做了較大的調整。
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院長楊斌表示,“三甲醫院”是榮譽,更是責任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