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草木青青,天空明朗,萬物生機之意。與“清明”二字最貼切的建築,可數故宮博物院內的乾清宮。“乾清”即“乾天清正”,意思是祈願天下可以得到清明和安寧。
穀雨,遵循字面意思即 “谷得雨而生”。穀雨時節,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蘇州園林具有精巧雅致的藝術特點,穀雨的蘇州園林勝似一幅絕美的春居畫卷。
小滿小滿,小得盈滿——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小滿節氣包含了中國人堅韌勞苦的底色,正如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中封藏的面容,質樸中也蘊藏了生命色調中的新生與甘美。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芒種是大忙時節,紅河哈尼梯田上也點綴著農民忙碌的身影。古人對節氣的觀察深入貼切,引申出生活中的諸多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地如此,人生亦然。
楊花雪落覆白萍,青鳥飛去銜紅巾。立夏前後,我國福建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春末夏初,綠蔭環繞,福建土樓環抱的山風送來了沁人的花香。方方圓圓自成一世界,如同節氣裏的歲月故事。
夏至是中國最早被確定的重要節氣,被看作是進入仲夏的標誌。是日,南國之城澳門熱情似浪,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到達黃經90度,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古人因此稱之為日長至。
小暑溫風一過,大地上便失卻涼意,而古人在詩詞中尋找精神上的清涼空間,如白居易《消暑詩》所言: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我們不妨停留在杭州西湖長堤,且讓思緒寧靜,守一寸光陰,覓一方清涼。
我們于承德避暑山莊感嘆“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追想土地上耕種的祖先,曾在四時迴圈中,體悟最難熬日子也終將過去。吾心安處即故鄉——中國文化裏,有著在挑戰和艱難面前坦然面對的智慧。
一葉落而天下知秋。長城以北,秋氣始現。宋朝時,立秋當天宮內要把盆栽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高聲奏道:“秋來了。”隨即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這便是報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白露節氣,涼風拂面,秋高氣爽,風景如畫。辛苦後迎來收穫,我們在龍門石窟上靜觀玄鳥歸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人們在腦海裏多了對至親的感恩與回想。
送秋雲萬里,算舒捲,總何心。時至處暑,熱情的盛夏便漸行漸遠了,就連天上的雲彩也顯得疏散自如,不似盛夏時濃雲滾滾。此時鼓浪嶼天高雲淡,風清氣爽,是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正是迎秋賞景的好日頭。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是時曲阜“三孔”勝地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景不讓于春色,是以漢語中有“平分秋色”的成語。
萬類霜天競自由,霜降時節,是人們登山、觀賞秋天紅葉的最後時節。楓樹、黃櫨等樹木經霜後,開始變成紅黃色,此時的世界,漫山遍野,如火似錦,非常壯觀。不妨于五台山之巔,縱覽靜穆而空茫的大地秋色。
中國的先哲命名這個節氣為寒露,以表明天氣從涼爽過渡到了寒冷。《詩經》説:“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寒露時,北方已入深秋,紅葉遍野,偶見早霜;南方才有秋意,蟬噤荷殘。此時,山西平遙古城正顯寒露凝萃之色。
“大雪,至此而雪盛也。”從天文,到大地景觀,再到人文,大雪節氣的意蘊極為豐富。大雪給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提供豐厚的資糧。中國人為此把雪跟祥瑞和預兆相聯繫,“瑞雪兆豐年”。
“立冬”不僅僅指冬天開始。“立”是指建立、開始,但“冬”是指“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屯好藏好,動物也已進入洞穴準備冬眠。因此,立冬即是表明冬季開始,也昭示萬物收藏。
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民間更有“冬至大於年”的説法,或者稱其“亞歲”,把它當作僅次於春節的節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的“三九”前後,即小寒時節出現了一年當中的極冷天氣。“鬥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小寒的特點是天氣漸寒,尚未大冷。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古書説,“立”就是開始,立春是春季的開始。此時的華北平原還是天寒地凍,甚至大雪紛飛,儘管立春並不表示真正的春天到了,但立春之後,天氣的確開始回暖,大地呈現萬物復蘇的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即立春之後,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認為驚蟄時節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中的動物和昆蟲。其實蟄蟲聽不到雷聲,是因為春回大地,氣溫上升才結束冬眠出來活動。
春分時節,華北大地垂柳青芽,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桃紅李白迎春黃。“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