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人大代表馬化騰:分享經濟是轉換發展動力引擎

  • 發佈時間:2016-03-08 10:21:22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孫冰  責任編輯:張少雷

p47-《中國經濟週刊》視覺中心 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中國經濟週刊》視覺中心 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千億美金市值,亞洲最大、世界前十的網際網路公司,QQ 月活躍用戶超過8 億,微信月活躍用戶超過6.5 億、集團已有七大事業群,控股、投資的“騰訊係”公司更是數量眾多,遍佈各個行業領域,其中不乏百億美金估值的未來巨頭和10 億美元的獨角獸……

  從某種意義上講,説騰訊是一家公司已經不那麼準確了,因為説它是一個“商業帝國”也並不誇張。但是,這一切還遠遠不是45 歲的馬化騰理想中的騰訊:它今年才18 歲,剛剛成年而已。那麼,在馬化騰心中,騰訊的未來究竟是何樣貌?

  “網際網路+”與騰訊“連接器”

  每年的兩會,是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為數不多的與媒體記者做面對面交流的場合。

  2015 年的全國兩會上,馬化騰提出了《關於以“網際網路+”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而當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網際網路+”戰略。

  在過去的一年中,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網際網路+”。“我今年的建議是希望能夠把‘網際網路+’更加深入、深化去落實,比如我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還需全面提升;面對‘網際網路+’催生的創新業態,當前監管理念需要逐步轉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配套政策還要持續落地發揮實效;‘網際網路+’時代面臨更多的資訊安全問題挑戰等等。”馬化騰説。

  至於在這當中騰訊扮演的角色,當然是馬化騰説過多次的“騰訊的使命是成為網際網路連接器”,把人、設備、服務彼此相連,把線上和線下連接,而且要拓展至各行各業,在它們與網際網路之間寫出一個“+”來。

  而在過去的一年中,“網際網路+ 公共服務”是騰訊大發力的領域。截止到目前,騰訊已經與全國13 個省、自治區,45 個城市,分別簽訂了“網際網路+”戰略合作協議,為各地提供通訊與社交服務、智慧城市與公共服務、開放創業、文化資訊、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社會公益等領域的解決方案。

  以“網際網路+ 民生服務”為例,截至2015 年底,微信的城市服務項目已上線16 個省78 個城市,共提供包括公安、交管、社保、醫療等在內的2611 項服務,平均每座城市提供33項服務,累計服務人次達6881 萬。

  與此同時,目前全國已開通的政務微信公眾賬號超過10 萬,可以幫助老百姓實現包括水、電、煤、寬頻、話費的費用繳納、出入境業務辦理等在內的多種便利的政務民生服務。

  從“八爪魚”到“兩個半”

  “要是騰訊也做了怎麼辦?”這曾經是網際網路行業裏的流行語,據説每個創業者曾經都要回答好投資人這個問題才能過關。因為一個細分領域一旦騰訊這個手握兩大超級入口(微信和QQ)的巨頭進入,就基本會碾壓一切。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敵人是少了,但朋友也變少了。

  “大家都知道,過去騰訊的業務觸角是八爪魚式的,什麼都做,但這幾年我們進行了轉變,我們把騰訊的戰略方向做了調整,從原來的業務內縮型變得更加開放,我們只做一些核心的業務,周邊的業務希望通過合作夥伴形成互助互利的生態。”馬化騰説。

  馬化騰坦承,關於這個問題過去是碰過壁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想通的,摸索多年終於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要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別人用一條命和我的半條命結合,他才會拼了全命來保護這個半條命。”他説。

  實際上,去年在網際網路業界有好幾次超過百億美金級別的大並購,包括滴滴和快的、58 同城和趕集、美團和大眾點評、攜程和去哪兒,前三家都是騰訊直接參與和推動的,而攜程背後實際也有騰訊的參股。馬化騰認為,無論是BAT 之間,還是其他網際網路公司,都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這個生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競合大於競爭,整個業界才能夠有更加健康的發展。”他説。

  至於騰訊的戰略核心到底是做什麼?馬化騰表示,就是以通訊社交為核心,做好內容産業和金融,“我們內部叫做‘兩個半’,也即一個平臺、一個內容、半個金融。”他説。

  微信和QQ 無疑把騰訊變成了一個擁有超級入口的網際網路平臺,而從騰訊的收入結構來説,遊戲佔據了一大半,騰訊也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而在影視視頻、音樂版權、文學、動漫等多個內容産業,騰訊的佈局也非常完整。

  “過去,IP(智慧財産權)的開發是割裂的,而我們則會用泛娛樂化、多角度的方式去打造,有點像一雞多吃,一個IP 有各種炒法,系統性地綜合開發這些智慧財産權。”馬化騰説。

  馬化騰透露,騰訊的網際網路金融未來將主要分為兩塊:一是通過投資的微眾銀行,主要是做貸款業務;二是通過騰訊內部的理財通平臺,做投資理財業務。

  分享經濟是新動力

  當網際網路加上各種各樣的傳統行業,就衍生出許多新業態,比如“網際網路+ 金融”,火爆的P2P 出現了,似乎無解的中小企業貸款和百姓理財看到新的希望;比如“網際網路+ 交通”出行,Uber 和滴滴出現了,並服務於全球數以億計的人……

  “分享經濟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一股強大的新動能,有助於中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把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馬化騰説,“閒置就是浪費、使用但不購買這種新消費觀念越來越盛行,因為這種新模式可以利用更少的資源消耗,滿足更多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馬化騰表示,2015 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超過1 萬億元,佔GDP 比例不足1.6%,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總量可佔到GDP 的3%。,相比而言,我國的分享經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但是,目前的制約因素很多,如國內徵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國內網路基礎設施能力不足,影響社會參與分享經濟的程度;政府各部門對分享經濟的監管,仍然堅持傳統行業的管理理念,不利於行業創新。

  “分享經濟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但過程要循序漸進,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不能很簡單地丟下舊有包袱,但也不能怕動了奶酪。”馬化騰表示。

  馬化騰甚至做了更為大膽的暢想:把“生産力雲化”,個人都把自己的能力放到網際網路的雲端,誰需要這個能力就可以去購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