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十三五期間佈局引力波研究
- 發佈時間:2016-03-08 09:58:1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張少雷
人民日報記者 李維娜攝
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創新終於被擺到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置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在決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國,科學家們正在迎來科技創新的春天。
全國兩會期間,“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下稱“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人民日報社《兩會e 客廳》錄製現場表示,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的科研機構,將圍繞戰略必爭領域,在基礎科學交叉前沿、國防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産業、民生科技與可持續發展五大板塊,突出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進一步調整優化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佈局,來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這也是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的要求。”
白春禮表示, 根據計劃, 到2020 年時,中科院智慧財産權的收益要比2015 年翻一番,為社會創造的年産值超過萬億元。
中科院科研人員不足全國2%,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佔全國35.6%
記者:作為“ 科技國家隊”,“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白春禮:一是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比如,2015 年,我們成功地發射了暗物質
粒子探測衛星,這個衛星的核心技術都是由中科院研發的,這也是中科院首次牽頭組織實施這樣一項航太工程,這有望在暗物質探測和宇宙線物理這兩大科學難題上取得突破。
再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的量子資訊領域的科研團隊首次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項工作被英國物理學會評為2015 年十大科技進展的首位。而在科技部剛剛評出的2015 年十大科技進展中,其中有七項是由中科院牽頭或為主來完成的。
二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了一大批關鍵的核心技術問題。比如,整合中科院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研製的首顆新一代北斗衛星成功發射,這標誌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啟了由區域運作向全球範圍的拓展。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它的空間行波管、CPU、星上原子鐘等很多星上的器件,原來都靠從國外進口,現在完全採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研發成果,運作狀態非常好。再比如,我們在通過加速器輔助的核廢料處理和新的核能系統研製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蓋茨基金會主動要求與我們洽談,希望能夠與我們合作。
三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我們推動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促進高技術産業發展。這裡舉一個例子,上海藥物創新研究院,即原來的上海藥物所,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試點,2015 年全年,一個所知識産轉讓的合同總額就達到了8 億元。
整個“十二五”期間,中國科學院作為第一完成人或者第一完成單位,一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68項,佔全國的35.6%。要知道,中國科學院的研發人員佔全國研發人員總數的不到2%。
2020 年,中科院整體實力要進世界同類研究機構前三
記者:“十三五”期間,中國科學院的科技發展可能會有哪些重點突破?
白春禮:2013 年7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科學院視察,對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四個率先”的要求,我們把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後來提出的“三個面向”作為中國科學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我們制定了一個率先行動計劃,到2020 年,基本實現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提出的“四個率先”的目標。預期可以取得如下幾方面突破性、標誌性的進展。
一是在一批主流研究方向上達到國際同領域的前列,尤其是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這幾個學科的整體水準要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主要學科的國際科學論文篇均被引用頻次都要位居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的前列,因為被引用的情況代表了發表的文章在這個領域的影響。我們在若干新興前沿方向要引領世界學科發展,實現從並行到領跑的轉變。尤其是在幾個優勢學科領域,能夠形成5 ~ 10 個具有鮮明學術特色的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
二是在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實現新的跨越。比如,我們要攻克載人航太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空間科學衛星、海底觀測網路和高端深海探測大型裝備、海鬥深淵、先進深部探礦設備、“大智移雲”、自主可控的資訊軟硬體、網路和資訊安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新原理大推重比發動機、先進核能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在這幾個方面整體取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重大成果,佔領國際科技制高點。而通過我們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這幾個重要領域都已經做了佈局。
三是在系統整合研究、工程化方面,尤其是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面,要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家安全的貢獻度大幅度提升,成為重要産業升級的創新引擎。我們的計劃是到2020年,中國科學院智慧財産權的收益要比2015年翻一番,為社會創造年産值超過萬億元。
到2020年,中國科學院整體實力要進入到世界同類研究機構前三名,大部分研究所要處於國際上並行的地位,三分之一左右的研究所能夠處於國際領跑地位。我們還要建設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作一批高水準海外科教中心。科學院目前在海外已經建了8 個海外中心,這是中國的科研機構第一次走出去。
現在社會上非常關注引力波。這段時間,我們科學家開了若干次研討會,準備設立一個多波段引力波研究的先導科技專項,爭取到“十三五”末期在引力波的探索方面有很好的成果。
“十三五”期間重點佈局引力波研究
記者:引力波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熱詞,中科院希望通過引力波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呢?
白春禮:美國在地面通過鐳射干涉天文臺證實引力波的存在,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提出的一個假設,這是一個非常新的成果。這個新的成果不僅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關鍵在於科技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存在,會成為開啟科學家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新途徑。以前我們觀察宇宙的起源、演化及一些宇宙發展的大事件,主要是通過光學和電磁學的方法,而通過引力波的方法來觀測,這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引力波的觀測應該有四種方式,高頻波段、中低頻波段、低頻波段和超低頻波段,這四個不同波段探索宇宙的科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對像是不一樣的,發現可能也是不一樣的。目前,針對高、中、低不同頻段的引力波探測我們已經有了近、中、遠期佈局,而且現在決定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
近期的佈局是我們在建造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面積的球面射電平方望遠鏡(FAST), 直徑500米, 今年9月份要在貴州建成。當時建造這個FAST 的目標之一就是探測引力波,觀察中低波段的引力波。同時,我們在西藏阿裏的天文臺也要建一個新的觀測引力波的望遠鏡,主要觀察宇宙在早期爆炸階段的引力波,這是國際上還沒有進行觀察的東西。
記者:在“十三五”期間,我們將採取哪些措施確保“十三五”目標的實現呢?
白春禮:這個問題提得特別好,確實是知易行難。怎麼能夠更好地保證我們的目標實現,我想排在第一位的還是改革,通過改革來激發釋放創新的活力,通過改革來突破制約創新的瓶頸束縛,也通過改革更進一步地凝練我們的目標。
2014年8月,我們啟動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中央、國務院,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都對“率先行動”計劃作了重要批示,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要求。在國務院批准之後,中科院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研究所分類改革是“率先行動”計劃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我們在整合研究所優勢的基礎上,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這四種類型重新組建新型科研機構。科技創新需要跨所跨學科交叉合作,如果研究所之間有壁障,會導致創新孤島,制約了跨所跨學科整合力量辦大事,造成分散、封閉、碎片化、同質化競爭。通過機構的分類改革,將不同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連課題組帶實驗室全部重新整合,集中力量辦大事,確立科學院在國家創新體系當中不可替代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