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無法播放,請升級瀏覽器至最新版。
開欄語:當前,我國醫療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以個性化醫療、基因組學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精準醫療正在成為未來醫療的主要形態和目標。
在此背景下,中國網財經醫藥頻道推出“中國好醫生——三甲醫院科室精英系列訪談”報道,通過專訪一線醫務工作人員的創新成果,推動國家加大對醫學科研的支援力度。此為系列報道第三十六期。
中國網財經9月9日訊(記者 張潤琪)癲癇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癲癇科主任王群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癲癇屬於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較高,僅次於腦血管疾病。“按照癲癇發病率為7‰進行計算,目前全球共有癲癇患者5000萬,其中,我國約有1000萬患者。也就是説,中國患有癲癇人數佔世界1/5。”
兒童青少年是癲癇高發群體
據介紹,在我國癲癇患者中,有60%以上都是兒童及青少年,又因癲癇的病程長且反覆發作,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癲癇患兒的病痛給家庭乃至社會都將帶來沉重的負擔。
王群表示,兒童、青少年癲癇發病率較高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的發育異常,比如腦部發育異常伴有癲癇,這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另一個常見原因是圍産期腦損傷,可能是在母親孕期時胎兒腦部受到損傷,或是在生産過程中,由於難産、新生兒羊水誤吸等,造成新生兒腦部缺血缺氧;此外,新生兒顱內出血、腦血管疾病也是多見因素。
據悉,兒童癲癇的發病率在千分之三左右。由於兒童的大腦處於發育期,如果癲癇病史較久,會給患兒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影響患兒的生活品質等。因此,癲癇患兒應早診斷、早治療。
王群提到,50-60歲左右人群的癲癇發病率同樣較高,主要是因腦血管病、老年性癡呆、自身免疫性腦炎引發的癲癇。此外,阿爾茨海默氏病(AD)合併癲癇也應引起人們重視,尤其是老年人。在回憶以往的臨床病例中,王群遇到很多年齡較大的患者出現發作性精神症狀、行為異常等,很多老年人在晚上“鬧騰”,這些患者很可能就是AD合併癲癇發作。
“癲癇不僅是軀體疾病,在精神層面同樣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據王群介紹,人們對癲癇的認識不夠充分,仍存在很多誤區,大部分人認為癲癇是精神疾病,屬於心理不正常的表現,這造成很多癲癇患者不願意將病情告訴他人,擔心患病會影響升學、就業等問題。但王群提到,癲癇屬於慢性疾病,長期反覆發作確實會導致較多癲癇患者伴有精神異常的問題,其中焦慮、抑鬱是癲癇最常見的共患病。
王群介紹,目前癲癇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果癲癇患者規範用藥,其中約有70%的患者病情能得到很好控制;還有30%的患者即使使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正規藥物,並且接受規範治療後,如果癲癇仍無法得到控制,這類患者為藥物耐受性癲癇,需要選擇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比如進行術前評估、癲癇手術、神經調控、生酮飲食等。
今年兩種抗癲癇新藥進國內市場
據了解,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癲癇診療技術上也取得了眾多進展。
癲癇診斷方面,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診斷腦深部異常放電的一種全新的癲癇病灶定位技術。王群説,“以往是採用頭皮腦電圖的方式定位癲癇病灶,但頭皮腦電圖對於探測腦深部癲癇病灶的效果並不理想,而SEEG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王群還提到,目前,神經影像學的檢查手段除了傳統的結構影像,還有功能性影像技術,例如PET/CT、PET/MRI,以及腦血流成像技術SPECT、SISCOM。通過先進的癲癇病灶定位技術,患者的病灶評估及精準程度方面比以前有很大提升。”
王群表示,我國在癲癇治療方面也有很大進展,比如今年將有兩個抗癲癇新藥物進入國內市場。另外,神經調控技術也可治療癲癇,包括迷走神經刺激(VNS)、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感應式神經刺激(RNS)、耳迷走神經刺激等,適用於無法精準定位癲癇病灶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王群説,“癲癇微創手術治療同樣有新技術出現,目前,SEEG引導下射頻消融和MRI指導下的局部鐳射消融對深部起源的難治性癲癇患者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與國際相比,我國的癲癇治療又有哪些優勢或差異?王群認為,由於我國癲癇患者數量較多,因此,我國臨床癲癇科醫生的經驗相對豐富。但是,在癲癇診療方面,國際上新的抗癲癇藥物以及最新治療技術進入國內市場的時間會有所延遲。
此外,王群結合自身研究領域的神經電生理、神經影像及神經藥理學,介紹了相關科研進展,“神經電生理方面,我們近幾年採用先進的頭皮256導高密度腦電圖和腦磁圖技術及其同步記錄,使大腦定位更加精準,目前,我們運用這個技術在做關於癲癇的術前評估定位,或者癲癇共患病的電生理的機制研究。神經影像方面,我們在做結構和功能影像融合的技術研究,比如PET/ MRI、SPECT和MRI 影像融合、SISCOM技術等,這些技術對於癲癇灶定位有很大幫助。”據介紹,目前王群和其團隊還在進行抗癲癇及腦保護的新藥研發,正處於臨床前期。“希望這些科研在未來能夠轉化到臨床,造福癲癇患者。”
出場人物:王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北京市特聘專家。臨床專業特長為癲癇和腦電圖,抗癲癇藥物合理應用和頑固性癲癇術前評估。
主要社會任職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電圖與癲癇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神經反饋和調控協作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癲癇專委會委員及神經調控專委會常委、中國抗癲癇協會神經調控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及腦電圖與神經電生理分會常委等。
主要從事癲癇和腦血管病的神經電生理、神經影像及神經藥理學研究。主持科技部國家十三五慢病重大專項分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京津冀基礎合作研究項目1項,北京科委國際合作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其中SCI 收錄40多篇,主編和副主編出版著作4部。
中國好醫生——三甲醫院科室精英系列訪談
【第一期】協和醫院陳偉:全國30%—50%住院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
【第二期】宣武醫院張毅:未來微創手術將替代開胸手術
【第三期】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北京中醫醫院正在著力攻克其復發難題
【第四期】銀屑病發病率逐年增高 清華長庚趙邑:我國正在研發前沿藥物
【第五期】專家:耳鼻喉腫瘤大可不必“談癌色變” 及時就診能夠治愈
【第六期】乳腺癌居中國女性腫瘤首位 專家:緩解壓力或能降低發病率
【第七期】腦起搏器新技術將有望攻克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難題
【第八期】我國自主研發“人工心臟” 或將打破國外壟斷局面
【第九期】中國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不超5% 專家:早診不及時耽誤治療
【第十期】我國瓣膜疾病構成中 風濕性心臟病佔第一位
【第十一期】40位心臟專家匯聚“醫生集團”“1+n”模式探索多點執業
【第十二期】中國50%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和腎病死因源於高血壓
【第十三期】李憲倫: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成為中國三大“心病”
【第十四期】中國約200萬帕金森患者 張建國:DBS手術是最佳治療手段
【第十五期】我國骨關節炎患者超1億 專家:針灸療法或能替代藥物治療
【第十六期】王少為:百對夫妻中約4、5對存在不同程度“生殖障礙”
【第十七期】皮膚腫瘤成全球最高發惡性腫瘤 專家:早治療不會危及生命
【第十八期】13家醫院成立“脊柱脊髓專家聯盟” 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
【第十九期】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 專家建議加強早查早治
【第二十期】老年癡呆治療難題或將破解 301醫院探索“腦起搏器”療法
【第二十一期】歪脖子等“肌張力障礙”疾病或能治愈 DBS治療術臨床推廣
【第二十二期】康復醫療需求遞增 專家:提前介入或能幫病人較快恢復正常
【第二十三期】我國每年30萬乳腺癌新增病例 大部分患者還採取改良根治法
【第二十四期】阜外醫院舒暢:血管上的“炸彈”—— 主動脈夾層
【第二十五期】冠心病不再是“老年病” 白領等成為高發人群
【第二十六期】2050年每3人中有1個老年人 專家提倡“團隊模式”全面管理
【第二十七期】中國有2億多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 專家已開始研究臨床特點
【第二十八期】北京中醫院劉紅旭:中醫介入治療技術與西醫達到同步水準
【第二十九期】90%以上癲癇患者可以治愈 其中60%—70%可通過藥物控制
【第三十期】精神疾病能治好嗎? 北醫六院馬弘:臨床治愈肯定可以
【第三十一期】瑞金醫院王繼光:只有15%高血壓患者把血壓降到目標水準
【第三十二期】朝陽醫院郭樹彬:慢性疼痛不及時治療或引發嚴重並發癥
【第三十三期】北大腫瘤醫院邸立軍:乳腺癌早期患者90%都能治愈
【第三十四期】只有頸椎導致眩暈? 中日醫院李石良:眩暈問題非常複雜
【第三十五期】宣武醫院支修益: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版權聲明:1.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2.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英國:利物浦雪景
松花江流冰
“網際網路之光”閃耀烏鎮
老碼頭開啟觀鷗季
2022年全國兩會
聚焦“中國力量”
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即將召開
2021年3·15消費曝光臺
金融為民譜新篇 守護權益防風險
中小銀行普惠金融之道
對話金融科技二十人
聚焦商業銀行2024半年報
金融業持續提升支付便利性
銀行業分支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巡禮
銀行業助力新市民美好生活
銀行業助力擴大內需
銀行業“碳”路綠色金融
走進銀行理財子公司
銀行業譜寫2024年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4年服貿會金融業專題報道
金融業助力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中國政府網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 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衛健委人民銀行審計署國資委統計局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 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中國證券報證券日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 中國經濟週刊新華財經人民財經CCTV經濟中國經濟網環球財經 新浪財經騰訊財經鳳凰財經網易財經和訊國際線上金融界網站每日經濟新聞汽車投訴平臺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2081166
傳真:0086-10-82081900
郵箱:finance@china.org.cn
中國財經APP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