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何以中國·運載韆鞦丨千年大運河解鎖行走新方式

發佈時間:2024-07-03 15:34:04 | 來源:張弋 | 作者:頂端新聞記者 | 責任編輯:張靜

1400年前,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隋唐大運河,一條溝通華夏南北的水運交通大動脈就此形成。

數千年後的現在,濟鄭高鐵全線貫通,從此濟南至鄭州最快1小時43分。

從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段到濟鄭高鐵,從碼頭到車站,從運河時代到高鐵時代,從“人”字形河網到“米”字形高鐵網路……伴隨著呼嘯而過的高鐵,沉積在泥沙下的千年古運河也重獲“新生”。

巧合的是,1400年前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段,從“東都”洛陽直達河北涿郡,途徑洛陽、新鄉、汲縣、洪門、黎陽(今浚縣)等地,與濟鄭高鐵走向大致相同。

永濟渠及整條大運河,本是為軍事需要開鑿的人工運河,卻成為了中國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

在古代,城多依水而建,民多傍水而居。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最便捷的交通就是水路,所以在永濟渠沿線,誕生了一大批如道口浚縣這樣的“水上明珠”。

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一艘“出土”于古運河水下河道淤泥千年的古沉船靜靜地被放置在展架上,銹跡斑駁的鐵環和腐朽的船身,見證了運河千百年來的興衰。

這艘古船名叫“洛陽運河一號”,2013年,在洛陽市偃師區首陽山鎮義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灘地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兩艘形制結構基本相同的古沉船根據船體形制,基本確認其為明清時期內河客貨運輸船。

走進一層的基本陳列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佈滿三面墻體、高約15米、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巨型浮雕作品《國脈》,這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

浮雕正面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洛陽,兩側分別為涿郡和余杭。中國南方、北方和中原的植被、農作物、山巒、人文景觀概括于三面墻壁之上,再以150平米LED螢幕構成的“隋唐大運河”相連。生動展示了世界最長、最古老的人工天河的盛景,彰顯出國家一統的大格局與民族文化間的水乳交融。

隋唐大運河的水源主要來自黃河,黃河自古以來泥沙較大,因河水流速緩慢,年長日久,寬闊的河道常被泥沙淤塞。

泥沙淤塞,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河床被不斷太高,只靠人力清淤顯然不現實。從宋代開始,聰明的古人就已經發明瞭“木岸狹河”,通過自然的力量,有效地改變了運河淤泥難於清理的現狀。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嘉佑元年,“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扼束水勢,令深駛。”其實就是在運河兩岸打入密集排列的木樁加固河堤,然後填充泥土或砂石,連接為“木岸”。

通過“木岸狹河”,河床從斜坡變成了陡壁,河道變窄,水深加大,水流加快,不僅提高了航運速度,還可以起到清淤效果。

如果説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那大運河就是流動的血脈。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航空、高鐵、公路等新的交通方式的誕生,大運河已不像以往那樣擔任重要的交通運輸職能。但泱泱運河水依然在流淌,新時代賦予了她新的使命。大運河的生命力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具活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