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行走大運河|淮安:大運河上的“換乘點”和“質檢站”

發佈時間:2024-07-03 15:34:04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黃鈺 | 責任編輯:張靜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6月23日,“何以中國·運載韆鞦”網路主題採訪活動從揚州出發,探尋大運河作為文化根脈、生態綠脈、經濟動脈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這是一件在淮安本地出土的漢代銅鼓,形制較大,鼓面正中有一個太陽,四週環繞著六隻蟾蜍,具有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特徵。”中國漕運博物館展廳裏,講解員邱雲珂向遊客介紹著一件特別的展品。有人提問:“西南地區的銅鼓,為什麼會在淮安出現?”

  中國漕運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我們今天能在這裡看到它,正是因為有大運河。”邱雲珂介紹,這面銅鼓是運河清淤時,在淮安城郊一艘沉船中發現的。據專家考證,這件來自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銅鼓由船運輸,途徑淮安時沉沒於此。

有西南元素的漢代銅鼓。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有西南元素的漢代銅鼓。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淮安,位於黃河、淮河、大運河交匯之處,同時處在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漕都”的美名。

“禦舟先至候河干,此日登舟暫解鞍。”乾隆第三次南巡時,在淮安寫下此詩,描述的是由馬到船的“換乘”場景。楚州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漕運博物館策展人張馳介紹,因地理差異,我國古代南北交通方式有“南船北馬”的特徵,即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淮安處於大運河的中部,由此往北騎馬更方便,往南則乘船更便捷,這便是‘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由來”。

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衍生出一個“換乘點”,還讓淮安成為歷代漕運樞紐。陸運為轉,水運為漕,朝廷組織的公糧水運即為漕運。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設漕運專署,宋設江淮轉運使,明清設總督漕運部院衙門,以督查漕運事宜,主管南糧北調籌運工作。

大運河的發展、漕運的興衰、船舶的升級、商貿的繁榮、淮安城的演變……走進中國漕運博物館,一段淮安和大運河共生共長的歷史畫卷鋪展開來。

  清代京杭運河全圖(復刻)。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在博物館內的拐角處,一個堆滿碎瓷片的展櫃吸引了不少遊客注意,這裡還原的是一處龍泉窯瓷片堆積遺址發掘現場。展品資料顯示,這處遺址位於淮安河下古鎮,2008年被發掘,長17米,寬9.7米,堆積著約20噸碎瓷片。這些破碎的瓷器來自著名的龍泉窯,元、明時期燒制,大多為普通日用品,極少量為官器。

  經過“質檢”的瓷器碎片。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來自浙江龍泉窯的瓷器,通過運河來到淮安進行檢驗,不合格的被打碎。”張馳説,這處遺址的發現,見證了元明時期淮安的繁盛,也見證了運河運輸的龐大體系,“當時的經濟發展水準和水運發達程度可想而知”。

裏運河文化長廊夜景。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裏運河文化長廊夜景。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夜幕降臨,如今的運河上游船往來,兩岸店舖燈火點點、遊人如織。2022年8月,淮安融合地方特色和古運河水景打造的裏運河文化長廊正式通過驗收。清江大閘、清江浦記憶館、淮安戲曲博物館、現代藝術館、圖書館、咖啡廳……市民、遊客在這裡夜遊、夜購、夜食,感受歷史的韻味與現代的活力。

相關報道

行走大運河|千噸貨船如何通行?看蘇南第一閘

行走大運河|來自江都水利樞紐的用電單

(責編:趙艷紅)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