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運河建於隋朝,歷經千年風雨,她依舊輝煌燦爛。在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古老的大運河不僅成為我國南北重要的水運通道,還孕育出了燦爛的運河文化,一處處運河文化遺址遺存,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文化景觀。
運河經中原,流經之地文化璀璨。大運河河南段主要由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北段、永濟渠南段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構成,已確認河道或河道遺址686公里,涉及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9個省轄市,以及鞏義、永城、滑縣3個縣(市),流經41個縣(市、區),文化遺存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2014年6月22日,在世界遺産委員會第38屆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名錄》。
運河申遺成功,河南功不可沒。沒有中原運河文化的支撐,就不會有運河的申遺成功。在大運河申遺的項目裏,河南大運河元素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大運河河南段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浚縣黎陽倉遺址共7項遺産入選,涵蓋了河道、碼頭、河堤、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等完整的遺産類型,見證了大運河從開鑿、發展到繁榮、沒落的歷史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發現的3座大型皇家糧倉遺址,排列有序,規模宏大,有力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保障重大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的重要功能。含嘉倉是位於隋唐洛陽城內的皇家糧倉,總計有糧窖400座以上。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是含嘉倉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儲量最大的倉窖遺存。如此豐富的運河文化遺址遺存,不但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勇敢,更見證了大運河的政治、文化融合屬性,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南北的融合發展,大運河在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居功至偉。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組織實施大運河保護規劃,保護大運河功在當今,利在韆鞦。大運河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只有保護好大運河文化遺存才能上不愧古人、下不愧子孫,延續大運河文明薪火,讓大運河文化生生不息。近年來,河南積極發掘大運河文化,注重保護好大運河文化基因,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等國家上位規劃精神,按照《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提出的“兩軸、三極、七片區”空間佈局,打造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等要求,2019年底,河南省文物局委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了包含文物、非遺、水利、旅遊等專家的編制團隊,組織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的編制實施,為保護好大運河(河南段)提供了根本的法律遵循,用法律保護好大運河成為社會共識和行動。
科技賦能,為運河文化保護提供無限可能。運河文物具有不可複製性,一旦毀壞將成為永久歷史遺憾。中原運河河道走向清晰,運河形態較為完整,歷史文化資訊保存良好,遺産完整性和真實性強。目前,沿線文化資源有世界文化遺産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9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座、名鎮3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8座、名鎮20座、名村12個。科技強則文物強,科技興則文物興。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河文物保護應融入更多的科技因子,充分利用現代修復技術對運河文物進行復原整修,為運河文物“強筋壯骨”。另外,數字賦能,充分運用現代智慧技術,可以製作成現代運河模型圖,將整個中原運河段收入畫中,給後人留下完整的運河資料,以饗後人。
古“運”星漢燦爛,中原魅力無限。河南作為我國重要的文明發祥地,這裡不但有安陽殷墟文化遺址,運河文化同樣熠熠生輝、璀璨奪目。十年來,河南人民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運河文化遺産,運河博物館相繼建立,讓中原運河文化薪火相傳。運河文化已經深深地植入河南人民的心中,産生了時代共鳴和價值認同,歷久彌新。人們有理由相信,得益於文化自信的支撐,河南人民在保護大運河文化方面一定會有新的建樹,讓我們共同期待,迎接中原運河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