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醫生”以“今”釋“古”,展現文物“科技含量”

發佈時間:2024-07-01 09:47:20 | 來源:齊魯網 | 作者:阿琳娜 | 責任編輯:張靜

中新社西安6月30日電 題:“文物醫生”以“今”釋“古”,展現文物“科技含量”

銹跡斑斑的青銅鏡下“藏著”精美的紋飾,金扣帶上的鎏金層只有約十微米厚,皇后冠飾的銅釵中用棉花當填充物……西北工業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楊軍昌表示,文物凝結有古人的智慧與技巧,希望通過現代科技“講述”古代技術成就,同時對文物深層次的認知也將助力文物保護修復。

從事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三十餘年,楊軍昌的研究領域涉及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實驗室考古、古代黃金製品與青銅器工藝研究等。

“出土文物經歷史洗禮,不僅材料本體已劣化,而且表面被土壤及周邊劣化材料的混合物包裹,致使文物表面形貌模糊,結構不清,材料屬性不明等。”楊軍昌告訴記者,現代探測、檢測技術為文物原始形貌、內部結構、材料屬性等相關資訊的獲取與研究提供了技術幫助與數據支撐。

楊軍昌舉例道,通過無損探查,可以清晰顯示被嚴重腐蝕的青銅鏡的裝飾圖案;對於小尺寸嚴重腐蝕的鎏金銅飾件,也可以明確其原始形貌與內部結構,約十微米厚的鎏金層也清晰可辨。而對文物的深層次認知,為之後的研究、保護、修復等工作奠定了基礎。

多年來,楊軍昌致力於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文物,展示文物背後的“科技含量”。在採訪中他提到,兵馬俑中出土的冷兵器,歷時千年卻鋒利如初。如果可以用材料考古研究出這些劍、戈的製作工藝和材料,並和當時其他國家的兵器作比較研究,將有助於今人了解秦國的實力。

“目前,我們通過模擬青銅器的凝固過程,可以觀察青銅器鑄造缺陷的産生機理與控制因素。”楊軍昌解釋道,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可以看出,商周時期工匠們已經可以鑄造出薄厚均勻且渾然一體的巨型青銅器,足以展現其高超技藝,通過研究一些小瑕疵産生的原因,將有助於理解當時的鑄造工藝及其技術水準。

除開展文物原始形態、材料與古代工藝研究外,楊軍昌帶領的“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團隊還會進行文物材質劣化機理研究、文物保護材料的篩選與研發等。

“文物的保護和修復等工作,都要基於對文物原始狀況的綜合認知,這會讓文物保護修復更加科學化,使文物‘壽命’得以延長。”楊軍昌介紹,比如金飾品上可能存在鎏金、錯金、鍛造等多種工藝,且金的含量有可能不同,在保護修復時就要採用不同的方式。

在楊軍昌看來,有些出土文物歷經時間洗禮已殘破不堪,目前無法修復,應該把這些文物以出土時的原始狀態保留下來,同時通過科技手段,研究其材料、結構、工藝等,提取有用資訊,通過建模、仿製等方式展現出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研究路徑會更加豐富,技術手段也會不斷與時俱進,未來還有很多值得深研的空間。”楊軍昌表示,將繼續用研究成果展現中華悠久歷史文化,講述中國古代輝煌技術成就。(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