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4月25日電(嚴格 國璇) 到三味書屋打卡“迅哥兒”兒時刻下“早”字的課桌,在百草園重溫泥墻根一帶的無限趣味……24日,記者走進浙江省紹興市魯迅故里。許多年輕人追隨語文課本,近距離感受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
從小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20歲的陜西遊客徐先生便對長媽媽為魯迅講述的故事心馳神往。此番第二次參觀魯迅故里,他一邊背誦課文,一邊向同伴講解魯迅所用原物背後的故事,在漫步老宅間走進“民族脊梁”的童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歷很打動我,《吶喊》《狂人日記》等作品蘊含的精神風骨也是當今社會需要的。”
圖為遊客參觀魯迅故里。尉加 攝
百草園、三味書屋、水鄉社戲、魯鎮新年……魯迅筆下的紹興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長大。“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故里熱”的持續升溫,也讓更多從各地前來的年輕人在參觀匾額、對聯、畫像等中讀懂魯迅作品的深意。
27歲的孟先生專程從上海前來遊覽:“小時候看不懂魯迅的文章,隨著年齡增長,我和同學們都深切感受到魯迅作品反映的時代精神,體會到當時的文人是怎樣為普通人發聲吶喊的。”
遊覽過程中,不少年輕遊客也于冷峻嚴肅的印象外,發現了魯迅童真童趣的一面,拉近了和魯迅的距離。來朱家花園喝一杯下午茶、品嘗孔乙己吃的茴香豆、購買以魯迅作品為封面的筆電,魯迅主題的體驗活動和文創産品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我們將魯迅的作品與紹興在地文化結合,打造的新業態兼具厚重的人文底蘊和靈動活潑的形式,契合年輕人的需求。”紹興市古城保護專家陳揚説。
在魯迅長孫周令飛看來,過去提到魯迅,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教科書中的作品,會認為魯迅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那個魯迅,嚴肅、不茍言笑,甚至成為“中學生最怕的男人: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魯迅)”。
但現在,魯迅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流量擔當”。周令飛做過一個統計,網上研究魯迅的文章有8萬多條,將近3億字。
在B站,魯迅也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家之一,與他相關的視頻總共超過1.3萬條,總播放量達到了1.7億人次,點讚和收藏量也分別高達960多萬和420多萬;微網志上,魯迅也有自己的“超話”,在歷史類超話中名列前茅。
圖為遊客參觀魯迅故里。嚴格 攝
更多時候,魯迅很忙,忙著普度眾生,忙著道盡世間“真理”。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年輕人,多吃蔬菜,少熬夜”“本身就窮,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有時看錯人,不是因為瞎,而是因為善良”……
“這些網上的‘魯迅説’,大多數都不是魯迅説的。”周令飛説,近年來,魯迅從教科書中那個匕首、鬥士,轉變為被追捧的人生導師。究其原因,是人們在物質日漸滿足後對精神的追求。
他提到,魯迅在作品中對國民性的批判、呈現的價值觀,以及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鬥爭精神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都能引起不同階層、年齡、崗位人們的共鳴。
“這好比一筆文化遺産。”周令飛提到了那句著名的“被玩瘋了”的“兩棵棗樹”。
以前有人問他,魯迅作品中這兩棵樹有什麼含義?周令飛回答不出來,只覺得是強調,是文學上的一種技法。如今,他恍然大悟。他的理解是:“一棵是物質的,一棵是精神的。”
他説,魯迅就是一個“精神鬥士”,也是中國精神的集大成者,這才會引發青年人的追捧。他們不再止步于追求“我要買個房子、車子”之類的物質滿足,而想要一種精神慰藉,於是魯迅成為各取所需的心靈港灣。
紹興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尉加告訴記者,年輕遊客數量增長明顯,今年第一季度18歲至35歲的遊客佔比35%以上。為吸引更多年輕遊客,開發文創周邊之外,紹興魯迅紀念館舉辦了“紹興水鄉社戲展”等主題展覽,生動再現魯迅筆下的歷史風貌。館內還定期開展研學活動,孩子們可到百草園尋找皂莢樹、何首烏,還能在三味書屋學對課、影描繡像等,重溫魯迅求學場景。“探訪故居是重讀魯迅的一種方式。讓魯迅故里‘活起來’,也是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