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400多年的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這樣延續古籍傳承

發佈時間:2024-01-12 08:44:4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竇 皓 | 責任編輯:張靜

浙江寧波,月湖西畔。400多年來,天一閣書香不絕、文脈不斷。登記藏品22萬餘件,其中古籍30余萬卷,5493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如今,天一閣不僅沿襲古制,通過巧妙的建築設計、嚴格的管理制度,將善本細心保存,更引入智慧技術設備、培養古籍修復人才,精心修復古籍。一個個數字平臺、一場場線上展覽,將古籍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浙江寧波,月湖西畔,坐落著一座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天一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至今書香不絕。

走進院內,草木蔥蘢,江南園林讓人眼前一亮;登樓遠眺,長廊曲折,閣前的天一池碧波盪漾。以藏書樓為重點、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天一閣博物院,登記藏品22萬餘件,其中古籍30余萬卷,5493冊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400多年來,天一閣藏書樓和其所收藏的珍貴善本,是中國藏書文化的標識,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縮影。

書藏萬千

巧妙設計建築,嚴格管理制度

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一閣建造人范欽的坐像。雕塑旁的東明草堂,是天一閣建成前范欽的藏書之地。據説,藏書最多時達7萬多卷。

與東明草堂一墻之隔的范氏故居,原是范氏家族的生活區域。范氏故居與天一閣藏書樓之間,用高墻隔出了一條長長的防火巷道。“將生活區與藏書區隔開,是為防範火災波及藏書樓而作出的精心安排。”天一閣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獻研究所主任李開升説。

書籍越來越多,而東明草堂面積有限,范欽便建造起新藏書樓。取名“天一閣”,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説法,暗含著以水克火之意。

走出藏書樓,迎面是一方水池,名為“天一池”。一泓碧水經暗溝與月湖連通,使池水終年不竭。“所以也用作消防水池,萬一著火,就近有水源。”李開升説。

精巧構造之外,藏書管理更為嚴格。鑰匙由各房共同掌管,非各房齊聚不得開鎖……諸如此類的規定,對當時的書籍保護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今,天一閣現藏30余萬卷古籍中,善本有8萬餘卷,其中尤以成系列成規模的明代地方誌、科舉錄為特色雙璧。現存的271種明代地方誌中,164種為海內孤本。

上世紀80年代北書庫建成,第三代書庫也在10多年前建成使用。如今,北書庫一樓還專門開闢了閣藏古籍展示櫃,一排排定制的樟木書櫃整齊排放。打開細瞧,樟木擱板上,平放著一冊冊古籍,間或放著白色袋裝蕓草。“草香獨特,能夠防蛀驅蠹,保護書籍。”李開升説。

在天一閣博物院的南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包括陳列展覽服務區、體驗區、文物典藏修復區等功能區的天一閣南館,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新的一年,這將是天一閣建設的重中之重。“未來,兩個館區在功能上充分互補,又各具特色。”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説,北館側重傳統文化語境下的“家”與“藏”,南館側重現當代語境下的“公”與“用”。

善本存護

引入智慧設備,培養修復人才

自動滅火系統、溫度監測系統、空氣凈化系統、蟲害檢測裝置……步入5000平方米的第三代書庫,遍佈其間的監測設備,讓人印象深刻。

不僅如此,書庫中一排排恒溫恒濕智慧櫃讓珍貴古籍有了“新家”。“櫃體通過內置的工作模組,控制溫度和濕度,實現智慧控溫和控濕。”天一閣博物院文物修復中心主任李潔瑩説。

如今,天一閣構建起了覆蓋全館的環境監測系統,實現了對溫濕度、光照度、劣變程度、風速等多種要素的採集監測和分析。許多文物還擁有特製的古籍實木夾板、無酸紙囊匣、書畫布套等專用設備,以便打造一個穩定潔凈的保存環境。

“一方面,通過引進的設備和技術,減少環境因素的危害;另一方面,對於損壞的書籍,修復工作也必不可少。”李潔瑩説,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從民國時期的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代傳承人嚴春航開始,以師帶徒,傳承至今。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紙頁兩面刷上糨糊,粘上一層布,刷實陰幹後揭開,分離粘連的紙頁……在天一閣博物院文物修復中心,14名修復師正在工作。從拆揭、修補書葉,到潤濕壓平、折葉修剪,最後到絲線裝訂、粘貼書籤,一本古籍重獲新生要經歷20多道工序。

書庫中,修復完成的明抄本《北曲聯珠》,顏色和諧,展閱平整。作為范欽遺留下來的孤本典籍,它在450多年後迎來了新生。

“找到材質相近的補紙不容易,我們在館藏500多種紙張中,選配了一種材質及厚度相對接近的竹皮紙。但由於單張書葉顏色不均,很多地方還需要根據顏色選配修補。”在天一閣工作40多年的王金玉,帶著徒弟謝龍龍耗時3個月才完成《北曲聯珠》的修復工作。

“我們的團隊有很多年輕人,古籍修復技藝同樣要傳承下去。”王金玉説,2020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院傳習所成立,王金玉受聘擔任傳習導師。如今,修復工作之外,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傳幫帶上:每年傳習200課時,重點開展線裝書的裝幀復原、古籍修復技藝等傳習指導。

交融新生

構建數字化平臺,開展特色活動

置身於園林之中,古建築檐上裝飾著不同的脊獸,製作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歲末年初,一場關於古建中奇趣脊獸的悅讀會活動正在進行。除了聽講座,市民還可以體驗親手製作形態各異的鴟吻裝飾品,在趣味中感受中國古建之美。

類似這樣的體驗活動,在天一閣每週都會進行——

點擊選擇銅版畫,《平定兩金川得勝圖》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景象,讓人大開眼界;點擊滑鼠,多角度仔細查看藏品的細節,配上文字介紹和語音,仿佛來到戰鼓震天的古戰場……這是遊客在“乾隆三寶——天一閣藏御賜珍品數字特展”上欣賞《平定兩金川得勝圖》的場景。如今,不少館藏資源被“搬”到線上,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展。

不僅如此,館藏古籍還實現了初步數字化管理和呈現。在天一閣古籍閱覽室,輕觸螢幕,便可對館藏資源一鍵速查速覽;通過建設古籍數字資源庫,館藏資源面向社會免費提供數字化的古籍查閱服務……目前,天一閣已完成320余萬筒子頁珍貴古籍的數字化掃描。天一閣自主研發的古籍文字識別系統,目前已利用該技術對9萬頁古籍數字影像進行了圖文轉換,實現了字、詞的全文檢索,提高古籍的利用率。

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2年,天一閣文物修復中心共計完成古籍修復近8萬葉。“保護好古籍是責任,也是對藏書樓的尊重。”王金玉説,2024年,天一閣還將計劃完成6部閣藏國家珍貴古籍的修復,完成24萬筒子頁數字化古籍掃描,完成館藏古籍60萬筒子頁的全文釋讀工作。

如今,古籍更是走入尋常百姓家。在這裡,孩子們學習製作古閣模型、嘗試雕版印刷、親手裝裱印刷作品,深入體驗典籍文化;市民不僅可以和專家學者讀碑、解碑,還能夠在天一閣藏品修復部的老師指導下,體驗拓印的樂趣。

更多的探索持續進行。通過范欽的卡通形象,將藏書故事用動漫的方式進行充分展現;《天一閣書畫修復裝裱技藝》視頻課程,介紹古字畫修復中除舊、修補、全色、鑲活全過程,受到觀眾好評;在特色糕點包裝中融入古籍木板印刷畫元素,引來不少人打卡購買……

採訪臨近尾聲,一名市民來到天一閣,準備捐贈一批家傳古籍。“天一閣是藏書文化的象徵,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藏書於此對古籍的傳承保護更有意義。”他説。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2日   12 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