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如何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獻策

發佈時間:2024-01-11 09:00:4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易舒冉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烙畫藝人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非遺會客廳”工作室內製作烙畫。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各地立足城鄉特點,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促進公共文化空間提檔升級?如何打破公共文化服務的時空限制?如何增強文化服務的實效性、精準性?近日,相關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提出意見建議,為更好服務和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完善制度,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2023年7月,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以“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為主題,赴四川開展民主監督性調研,與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基層幹部群眾深入交流。“一些地方在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過程中還存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例如,一些公共場所和設施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場地設施缺少統一的標準和規範。”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歐陽堅説。

歐陽堅建議,在城鄉基層財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場所和設施,除了優先保證專項業務使用之外,都應向當地群眾開放,實行共建、共用、共用,最大限度盤活存量,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城鄉發展和建設的規劃都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提高公益性場所設施的相容性和通用性;對一些老舊、閒置的公共場所和設施,可按文化功能改造升級,不必都要新建和配置,儘量減少浪費。

“公共文化空間是傳承優秀文化、傳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場所,文化性是基本屬性。關於公共文化空間功能,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相關標準還不規範。”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主席葛慧君表示,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研究,完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配套政策,從責任主體、空間佈局、活動內容、目標任務、運營保障等方面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功能進一步規範和明確,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長期以來,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在群眾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建設不規範、運營不專業從而導致文化服務效能較低的問題。委員們紛紛表示,要通過完善管理機制、規範服務標準、加強法治保障等措施,為各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水準提供有力指導。

“以圖書館為例,目前的建設標準需要增加服務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超大型公共圖書館這一類別,並科學設定其建築面積指標,促進超大型城市公共圖書館項目立項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公共文化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宋秋説。

聚焦品質,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

利用騰退祖宅建成農耕文化館,依託農家書屋開展誦讀活動,連續舉辦5屆“村晚”……很多去過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人,都會被村裏的文化氛圍吸引。“從大灣村的實踐看,我建議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農村文藝工作者的培訓指導,在演出活動、基金支援、資質評級、對外交流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活動和文藝工作者的支援力度,激發農村公共文化內生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説。

近年來,像大灣村一樣重視文化建設的鄉村還有很多,如何優化公共文化空間、提升文化服務品質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看來,國家級藝術院團應主動與地方基層創建合作機制,創新內容模式、探索表達形式、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推進方式,用好當地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設施,創造滲透力強、互動性佳、可流動、可複製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田沁鑫建議,鼓勵國有文藝院團借助數字資訊技術,提供優質文化産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多維度開展文化惠民服務。

歷史文化資源是公共文化空間的載體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亟待修繕,展陳內容存在同質化趨勢,還有一些地方對優秀歷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是城鎮歷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是最能體現鄉愁的地方,建議將歷史街區納入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體系中,推動公共文化空間與當地歷史文化融合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文化遺産有機結合。”張廣漢説,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應優先考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既有建築,比如將老廠房改造成演藝中心,用傳統村落祠堂建設紅色黨建點。

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還應關注不同年齡群體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內容設計上,更多考慮與青少年有關的內容,讓每一個城市和鄉村都能成為青少年友好型家園,也能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到他們身邊,助力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表示。

調動資源,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

隨著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現代治理水準提升的內在持久驅動力,數字圖書館、線上美術館等集閱讀、藝術、文創于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一些委員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打造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要與科技、旅遊相融合,與文化事業、産業相融合,建立協同共進的文化發展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司馬紅建議,推進數據開發共用,加大文化資源數據化的資金投入,搭建統一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將公共文化數據採集、加工、挖掘與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為資源的數據轉化共用提供支撐;利用數字IP拓展文化空間的新業態、新服務、新産品,推進數字版權確權授權的標準制定,鼓勵以聯合創作、機構贊助、社會眾籌等方式擴大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建設智慧化、沉浸式體驗。

“應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增強責任感、提高規範性,妥善處理好公益事業與商業利益的關係,確保公共文化空間可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建議,可將民營美術館納入美術館管理體系,放寬對鄉村文化類社會組織的登記註冊,探索建立良好的資助系統以補充運營所需,對公共文化空間中的收費項目予以規範,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監管評估等。

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人才隊伍是關鍵。宋秋結合四川當地的實踐案例表示,人才首先要“引進來”,除常規招聘之外,通過公益性崗位聘用、退休文藝愛好者動員、志願者招募等方式,解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人員人手緊張等問題,通過職稱評定等多種方式讓這些人才“用起來”“留下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1日   18 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