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重返三國現場 漢魏洛陽城:看盡古今興廢事

發佈時間:2023-10-17 09:06: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據媒體報道,洛陽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已于日前全面開工建設,將系統展示漢魏故城遺址60年來的重要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及其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預計2024年10月開館。

與位於今洛陽市區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相比,處於城郊鄉野之間的漢魏洛陽城遺址一直寂寂無聞,也沒有旅遊開發。但許多訪古愛好者都會專程前往探訪,在這座業已毀棄的都城之上遙想它昔日的輝煌。他們的心境,一如千年之前經過這裡的司馬光一樣:“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東漢雒陽城:二宮並立

漢魏洛陽城的興盛要從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説起。此前,伊洛盆地上曾先後存在夏都斟鄩、商都西亳、西周成周、東周洛邑等都城,它們都湮滅在歷史的烽煙之中。西元25年,在新莽末年群雄紛爭中嶄露頭角的劉秀攻入洛陽,定都於此,漢室由此中興。劉秀定都洛陽,除了因為長安已因戰火而殘破之外,還因洛陽與支援劉秀的南陽、河北豪族距離較近。為了迎合“五德終始説”,劉秀還將“洛陽”更名為“雒陽”,因為漢為火德,而火忌水。

東漢的雒陽城在秦、西漢洛陽城基礎上建設,南北九里、東西六里,四面共設城門十二座。在佈局上,東漢雒陽城承襲西漢長安城,仍實行多宮制,宮殿主要有南、北二宮。南宮是皇帝議政與接見外賓、舉行重要典禮儀式之所,繪有28名開國功臣肖像的雲臺、皇家圖書檔案館蘭臺、皇家史書撰寫機構東觀都設在南宮。

北宮修建於明帝永平三年(60年),為皇帝及後宮起居之所,後逐漸代替南宮成為政治中心。主殿德陽殿極其宏大。《漢儀》載:“德陽殿週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于殿下,畫屋朱梁,玉階金柱,刻縷作宮掖之好,廁以青翡翠。一柱三帶,韜以赤緹。”

南北宮之間有空中架設的三條復道通行,天子走中道,官員走左右兩道,十步一衛,兩宮相距七里。漢末袁紹等誅殺宦官,張讓、段珪等挾持少帝、陳留王及何太后從南宮逃至北宮,走的就是這條復道。由於復道架于空中,袁紹等無法攔截。

在雒陽南城墻外,建有皇家禮制建築“三雍”:明堂、辟雍和靈臺。明堂是天子祭祀祖先之所,辟雍是天子行禮樂、宣德化之所,靈臺是皇家天文觀測臺,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張衡設計的渾天儀、地動儀,就安放在靈臺。“三雍”之側是國家最高學府太學,漢靈帝時的《熹平石經》和曹魏《正始石經》均刊立於此處。城西雍門外三里,有漢明帝時所建白馬寺,是漢地第一座佛教寺院。

雒陽作為東漢帝都160餘年,見證著帝國從繁榮走向衰敗。黃巾起義時,馬元義潛入城內,買通宮內宦官為內應,試圖謀害靈帝,只因叛徒告密才失敗。靈帝深感京師不安全,令大將軍何進于雒陽周圍置八關都尉,以拱衛京師。四年後,靈帝又在城內置西園軍,以保護皇宮安全,其中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然而西園軍不僅沒有保護京師,反而開啟了雒陽城毀滅的序幕。漢靈帝一死,宦官與外戚即發生火並,宦官殺大將軍何進,袁紹、曹操等率兵圍皇宮,燒殿宇,誅宦官,雒陽一時大亂。隨後董卓進京擅權,關東聯軍來討。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往長安,不僅將雒陽城付之一炬,還大肆挖掘周邊帝陵,盜竊珍寶。一時間,“城內掃地殄盡”。六年後,漢獻帝東歸,所見到的雒陽城依舊是一片焦土。

曹魏洛陽城:建中立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十月,東漢故都雒陽在被遺忘了20年後,迎來了一位老熟人,那就是65歲的魏王曹操。史載,他專程來到雒陽北部尉廨(即官衙),看到這裡已經破敗不堪,就令人重新修葺一番。40多年前,曹操在官場的起步就是從雒陽北部尉開始的,當時他造五色大棒,懲治驕橫跋扈的豪強,棒殺宦官蹇碩的叔父,一時聲威大震。誰也想不到,當時那個狂傲不羈的青年,會成為如今大半個中國的統治者。

史載,曹操讓工人砍伐濯龍園的大樹,用來修建宮殿。可見,曹操晚年已經開始著手重建雒陽。但天不假年,3個月後,曹操一病不起,逝于雒陽。他未了的心願由兒子曹丕接續。是年,曹丕代漢稱帝,並於十二月正式遷都雒陽,並將其名稱改回“洛陽”。這還是為貼合“五德終始説”,因為魏為土德,“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

曹魏還都洛陽,有著鮮明的承嗣東漢、宣示正統的意味。曹魏洛陽城在東漢洛陽城基礎上重建,城垣規模沒有太大變化,但宮殿佈局有了開拓性的創舉,那就是由多宮制向單一宮制的轉化。

曹魏洛陽城的單一宮制是從此前魏王國的鄴城承襲而來。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大修洛陽宮,讓曹魏洛陽城的建設日臻成熟。曹魏洛陽城的宮城以東漢洛陽城北宮為基礎,主殿為太極殿,是皇帝舉辦大型朝會等重要禮儀活動的場所;太極殿兩側有東堂、西堂,東堂是皇帝日常處理朝政、召見群臣的地方,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太極殿與東堂、西堂一字並列,這種佈局一直延續到隋代。

太極殿北有式乾殿,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陽殿,為皇后正殿。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門和廊廡圍繞而成的巨大宮院。軸線兩側還有建始殿、崇華殿、嘉福殿等。太極殿向南通往宮城正南門閶闔門,閶闔門向南通往外城正南門宣陽門,宣陽門外正南方向的委粟山建有皇家祭天的圜丘。由此形成了一條貫穿圜丘、外城正門、宮城正門及主要宮殿的中軸線。

魏明帝派人從長安遷金人、銅駝、承露盤等各種前朝珍品于洛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對漢武帝時的銅駝,他把這對銅駝安放在了閶闔門與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兩側,這條中軸大街後來就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銅駝大街。

耗費眾多人力與財力修建洛陽城,讓魏明帝在歷史上毀譽參半,而他本人亦沒有享受這座都城多久,就于36歲英年早逝。此後,洛陽城目睹了諸多驚心動魄的歷史現場:司馬懿兵變奪權、賈充當街弒君、嵇康“廣陵絕響”……它同樣也見證了歷史車輪的又一次轉動:魏晉更替。隨著三分歸一統,蜀後主劉禪、吳末帝孫皓在亡國之後都來到了這座城中茍且余生,而史家陳壽也是在這裡完成了傳世名著《三國志》。

西晉統一不久,就接連經歷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洛陽再度淪為戰場。直到北魏時期,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洛陽再度振興,漢魏洛陽城也是在這時達到規模上的鼎盛,龍門石窟、永寧寺塔都興建於此時。

天平元年(534年),東魏權臣高歡挾皇帝遷都鄴城,大拆洛陽宮殿,遷徙民眾赴鄴。至此,從東漢至北魏持續500多年的漢魏洛陽城徹底淪為丘墟。

漢魏洛陽城遺址的發掘

1954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調查發掘團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初步勘察,認為“北魏宮城在洛陽城的正中”,城中央的“南北高起的地帶,是宮城城垣和殿基的遺址”。1962-197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對漢魏洛陽城進行全面勘探和發掘,基本上確定了太極殿、閶闔門、銅駝大街的位置與規模。

2001年-2002年,考古工作者對閶闔門進行發掘,全面揭露出城門臺基、門前左右雙闕、闕間廣場及城門兩側院落的部分遺跡。考古工作者發現,閶闔門遺址是兩層疊壓的,上面是北魏時期,下面是曹魏時期。

此後,考古工作者陸續發掘出太極殿遺址、銅駝大街遺址、內城東墻遺址、永寧寺塔基遺址等,使漢魏洛陽城尤其是北魏城址的平面格局更為清晰。經實測,整個遺址包括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東墻殘長約3900米,西墻殘長約3400米,北墻全長2700米,南墻因為洛河向北改道,被完全沖毀,經復原有2460米。四邊城墻加起來總長度約為1.3萬米,規模非常龐大。

1961年,漢魏洛陽城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走廊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漢魏洛陽城是中國境內22處遺産點之一。

如今,在這片被田埂包裹著的古城遺址上,考古人員的工作仍在繼續,閶闔門、太極殿、永寧寺塔基已經初現輪廓。它們或許只是個土坑、土坡、夯土堆,但踏上這片土地,舉目四望,你依舊能夠在腦海中構建出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以及在這裡發生過的一幕幕歷史。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

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7日 1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