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習近平“典”亮“一帶一路”|商旅于途 舶交海中

發佈時間:2023-10-11 14:11:09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楊立新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編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倡議提出以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夥伴越來越多,合作品質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主席頻頻引經據典,介紹“一帶一路”承載的厚重歷史,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和重大意義,描繪“一帶一路”美好的發展願景。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選取習近平主席的部分用典,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這兩處用典均採用了化用手法。化用也稱借用,是將他人的成句根據表達的需要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使者相望于道”出自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大宛為西域古國,“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發現了大宛馬,漢武帝非常喜愛,於是漢使便頻繁地往來于西域諸國。“商旅不絕於途”為化用句,與“使者相望于道”對仗嚴整,兩句變換文詞,共同描寫了陸上絲綢之路使節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

“舶交海中”出自韓愈的《送鄭尚書序》,該文描寫了唐代廣州繁華的商業景象:“其海外雜國……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或時候風潮朝貢,蠻胡賈人,舶交海中。”廣州是唐代重要的對外窗口,胡商雲集於此,從事商貿活動。“舶交海中,不知其數”描寫了無數商船越洋跨海、揚帆遠航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

習近平主席通過化用古人成句,使得千年經典文獻敘事場景躍然于各國嘉賓腦海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既是語言的創新,又是思想的昇華。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對於古絲綢之路還有進一步闡述:“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

【解讀】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根據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啟示,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為世界提供的一項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的方案。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懷著友好交往的樸素願望,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面對浩瀚的海洋,先輩們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此,陸上絲綢之路商旅絡繹,海上香料之路雲帆高張,國家、民族、單一區域等社會組織的藩籬被打破,從而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時代。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把文明交流的成果傳播四海,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文化遺産因此而誕生。中國從古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加強共建國家互聯互通,實現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喚醒沉寂已久的絲路重新綻放輝煌。

偉大的絲綢之路凝聚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今天,我們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共商“一帶一路”建設,既是歷史潮流的沿續,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一帶一路”為世界提供了以互聯互通推進新型全球化的確定性,提供了中國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實現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者 楊立新)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