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言憶語】
作者:帥志強(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韓雨亭,係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特聘副教授)
福建省泉州地區的木偶戲正在出圈走紅。每逢節假日,當地木偶戲演出團體就忙得不亦樂乎。由泉州木偶劇團編排演出的《古藝新姿活傀儡》也成為當地的文化品牌,外地遊客到泉州旅遊,木偶劇院成為重要的打卡地,常一票難求。
筆者了解到,為推廣和傳承木偶戲,泉州的木偶戲演出團體走齣劇院,走進校園、社區,“打入”遊客集中的旅遊區,成為當地一道文化風景線。鑼镲鏗鏘,神鬼幻境,世間百態,盡在演員十指懸絲之間。
古老的泉州木偶戲如何通過傳承和創新重獲新生,這背後一定有它值得推廣的獨特之處。
偶戲越千年
傀儡多機巧,偶戲越千年。
泉州木偶戲有提線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兩種演出形式,是享譽國內外木偶表演藝術的珍稀範本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見證。
木偶戲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即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戲劇。晉唐時期,木偶戲隨中原士族南遷入閩,泉州當地俗稱“嘉禮戲”。據史料記載,木偶戲至遲從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歷經千年,傳承從未間斷。五代時泉州籍道士譚峭在其所著《化書》中有“觀傀儡之假而不自疑”之句,足見五代時泉州木偶戲表演水準之高超。
歷經千年傳承與沉澱,泉州木偶戲不僅成為泉州乃至閩南語系地區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的技藝和精彩的演出,成為當地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目前,泉州木偶戲保存700余出傳統劇目、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以及“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和相應的演奏技法。除了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其偶像、偶頭的雕刻、造型和製作工藝亦有嚴格完整的規矩。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洪世鍵告訴筆者,如此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還能傳承和發揚,更説明其生命力。泉州木偶戲的傳承早已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因為在泉州木偶戲的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的民間信仰、風情習俗等內容,並保存著“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匯、古讀音,以及許多宋元南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等珍貴資料,因此對“閩南文化學”“閩南方言學”與“宋元南戲學”等多種學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由於泉州與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與人文聯繫,明末清初,泉州木偶戲開始向台灣及東南亞流播,在當地生根開花。如今,木偶戲已成為一條重要的文化紐帶,聯結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傳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泉州木偶劇團作為國有專業文藝表演團體,長期擔任“文化交流使者”,演出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曾應邀赴聯合國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出,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表演,還多次登上“春晚”舞臺。
根據筆者初步統計,在泉州和下轄的區縣市裏,國營單位和民營團體加在一起,共17家。國營院團、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擔負的責任是傳承非遺,主要通過政府補貼下的公益性演出來實現木偶戲的保護和傳承。
近年來,在泉州下轄的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和南安市,涌現了多個民間的木偶劇團,部分劇團的註冊時間是2019、2020年,這意味著木偶戲傳承已由單一的政府行為,變為政府和民間共同參與的格局。
創新傳萬世
泉州木偶戲從唐宋元明清發展到近現代,經千年而不衰,其最核心的原因,在於藝人們對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當然無須否認,快速變革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對泉州木偶戲形成了史無前例的衝擊。新的文化娛樂方式讓當代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木偶戲慢節奏的表演方式、陳舊的劇目內容及傳統的木偶形象已不適應當代的文化需求,因而被觀眾逐漸遠離、捨棄。木偶戲逐漸退至邊緣,技藝傳承出現“斷層”。
陳應鴻,是泉州木偶劇團資深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已和提線木偶戲打了幾十年交道。他告訴筆者,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雖經歷低谷,卻從未間斷傳承。
以黃奕缺為代表的老一輩木偶戲藝人,開啟了一場泉州傳統木偶戲向現代木偶戲轉變的系統性變革。比如在木偶的設計上,現代木偶是根據人體骨架做結構,使木偶動作的倣真程度更高,動作也更完美;現代木偶戲的人物不能像古裝戲人物那樣,用寬袍長裙包裹身體四肢,而是要讓觀眾看清楚木偶的身體骨骼,連手、腳、指、掌的細微活動也要展現出來。因此木偶的設計可謂費盡心思,使木偶能根據劇情和表演需要動起來,模擬真實場景。
木偶戲藝人們通過對頭像造型、形象塑造、線位佈局、操弄技藝、舞臺效果等不斷創新,形成了全新的木偶戲表達方式,讓演出的體驗感、視覺衝擊力及藝術表現力都得到極大提升。比如木偶劇團在經典劇目《西遊記》中,創造了“天橋高臺”舞臺形式,融提線木偶、杖頭木偶、掌中木偶、人偶表演于一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藝術性與觀賞性。最讓觀眾驚嘆的是,孫悟空還能從耳朵裏掏出金箍棒,從嘴裏噴出煙火。
創新勢必帶來新的要求。南派掌中木偶戲第六代繼承人、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蔡美娜告訴筆者,為了契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劇團在燈光、舞美、偶形設計、表演形式、表演劇目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程度的創新。
木偶戲的創新還體現在劇目內容上。傳統木偶戲以“大戲”為主,講述一個完整故事,但節奏緩慢;而現代劇目通常呈現“大戲”的某個章節或片段,猶如影視劇精彩片花,産生高潮疊起的效果,符合當代人碎片化的欣賞習慣。同時,現代題材成人劇和兒童劇也應運而生。如提線木偶戲《雪域金猴》,講述的就是藏族小姑娘卓瑪為保護珍稀的雪山小金猴與境外偷獵者鬥爭的故事。近年來,泉州創排了《鐵窗蝴蝶》《赴宴鬥鳩山》《風雨桃花山》《小金剛傳奇》等眾多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的木偶大戲,讓觀眾在享受舞臺藝術的同時,更生動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光輝歷程,抒寫新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
守正、創新,這是包括泉州木偶戲在內的非遺能夠傳承至今、繼續發展的根本原因。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7日 12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