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史劇情紀錄片《惟有香如故》播出,獲得了豆瓣9.3分以及B站9.9分的高分好評,不少文史愛好者稱其為一部不容錯過的好片子。但與流行文化題材相較,這是一部相對冷門的紀錄片,播放量剛剛過千萬,彈幕不足兩萬條。
這部小而美的寶藏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五集,卻拍攝了三年之久,足見主創團隊的匠心所在,一條熱評這樣寫道:“……好的東西總是很容易打動人,每一集裏都有幾處數次落淚。不是被劇情催淚,只是因美而觸動。紀錄片每集裏講的人物都不陌生,卻以香為引,重新翻開了一些篇章,又認識到了一些不太為人知曉的另一面,而這一面細膩,又頗具色彩。”
該片片名《惟有香如故》化用陸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片中則選取了楊貴妃、李清照、蘇東坡、黃庭堅以及華佗五位著名歷史人物,分別對應了瑞龍腦香、梅香、沉香、甲香及艾香,這五味香也正是這五位歷史人物的人生寫照。
與同類型講述古代香料題材的紀錄片不同,它以獨特的視角與表現手法吸引了觀眾,似乎打開了此類型紀錄片的“新玩法”。每集片子平均播放時長為40分鐘,開篇就直接切入歷史重大事件,並展開了歷史中不為大眾所知的細節,而這些微小的細節偏偏就在歷史上掀起過大的風浪……不少網友追完劇後,紛紛表示因為這部紀錄片而對中華香道産生了濃厚興趣,也有網友直呼,要去重讀那幾段歷史。那麼,在拍攝《惟有香如故》這部紀錄片的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香是古代君子面對艱難選擇時一種本心的指引
在被問起為何選擇拍攝以古代香料為主題的紀錄片時,導演沈永鵬先是講述了一段對香的理解:“我們天生喜歡香,極少喜歡臭。最早我們發明一個詞叫‘香’,是想用這個詞來説明某一種味道是美好的,所以中國古人就會造一些詞語,如‘千古流芳’‘書香門第’,它用來闡明一種道義,弘揚一種正氣。我認為香也是很多歷史節點上,古代的君子需要去做一種艱難選擇的時候,有一種本心的指引,他們認為這樣能夠流芳。”
而選擇以香料為拍攝主題的契機,也在這段對香的理解中發生:“既然人類天生的嗅覺替我們做了很多重大且有正氣的決定,那麼選擇以古代香料作為主題,肯定會比較有意思。”
在確定了以古代香料為拍攝主題後,導演沈永鵬便開始在浩瀚如煙的史料中尋找自己計劃拍攝的古人以及與之相關的香料。經過多次取捨後,沈永鵬確定了楊貴妃、李清照、蘇東坡、黃庭堅以及華佗這五位歷史人物。那麼,新的問題出現了:這五位歷史人物的命運究竟與哪一種香料有著密切的聯繫?
史料文獻中,從來不乏對香料的記載,幾乎每個古代文人都會焚香,甚至不少古代文人本身就是制香高手。在這些香料中,他們最喜歡的是哪一種?泛泛的喜歡肯定不行,因為它沒有足夠的深度,所以必須選擇某一種與命運相交織的,且有些宿命化的,甚至古人自己對它進行過深度解讀的才可以。畢竟古人焚香與現代人噴香水最大的不同在於,古人自己才是香的品讀者,所以這款香是個性化的,與古人的氣質、內涵,甚至是遭遇都是可以匹配的。
經過多次研究,沈永鵬最終確定了楊貴妃的瑞龍腦香、李清照的梅香、蘇東坡的沉香、黃庭堅的甲香以及華佗的艾香。這五味香,也正是這五位歷史人物的人生寫照。
尋香不難難的是尋到“真香”
在這部紀錄片中,每當播到焚香的鏡頭,觀眾就有些挪不開眼,而臺詞的解説更是動人心弦。如第一集《雨霖鈴》探尋的是“楊貴妃之死”,開篇就以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馬嵬驛為楊貴妃挖墳遷墓。但詭異的是,墳裏幾乎什麼都沒有了,只留有楊貴妃一直隨身佩戴的香囊,香囊裏裝著她最愛的瑞龍腦香。這種香極為稀有,即使是在開元盛世,唐明皇賞賜給楊貴妃的,一次也不過只有十枚左右。“清涼,但並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瑞龍腦就在這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這種香的“炎涼”特點,恰恰暗合了楊貴妃在皇宮高墻內的權力鬥爭後被無情捨棄的命運。
拍攝這一集的時候,沈永鵬總覺得哪不對勁。在測試使用了一年後,仍然讓他心存懷疑,顯然眼前瑞龍腦香的形態與氣味並沒有讓他感到“炎涼”。為了追求香料的真實性,沈永鵬又去翻閱了相關史料,最終他確定測試使用的瑞龍腦香其實是量産的龍腦冰片。因為根據史書記載,瑞龍腦香産于酷熱之地,是大樹體內結的晶體,這種天熱的香料,絕對不可能是量産,更不可能隨處可見。
沈永鵬及其團隊乾脆推倒重來。史書上稱瑞龍腦香的産地是婆利國(今蘇門答臘西海岸),於是沈永鵬帶著團隊從赤道附近開始尋找,找了將近一年多,終於找到了與史書記載一致的瑞龍腦香。它是真的從樹榦內結出來的,而那棵樹的樹種也非常特別,有大幾十米高,屬於稀缺保護樹種,這更加説明瞭一個問題:真正的瑞龍腦香根本不可能批量化,至今仍然是珍稀品。如果它可以批量化,那麼唐代早就批量化了。
當鏡頭拍向這千辛萬苦尋覓而來的瑞龍腦香時,歷史重現了。瑞龍腦香在焚燒時,一邊受熱,一邊結晶,看起來就是下邊熱,上邊冷,熔化與結晶同時發生,非常神奇。在這一刻,導演沈永鵬將瑞龍腦香定義為“炎涼”,它赤條條來去,毫無牽掛。焚燒時沒有黑煙,一點殘余也沒有。對此,沈永鵬感慨道:“我很慶倖自己找到了當時的這種珍稀品,它來自赤道附近,能尋找到它真的很不容易。”
有了第一集“真假瑞龍腦香”的經驗,沈永鵬在拍攝後面幾集的時候也更為謹慎,畢竟尋香不難,但要尋到“真香”實為不易。
鏡頭前就連呼吸都要控制
在紀錄片的評論區以及彈幕上,不少觀眾會問一個問題:“導演和演員是去哪學的制香?這也太專業了吧!”對此,沈永鵬稱,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去什麼機構學習過,完全就是靠自學,對著與香料相關的古籍一次次嘗試:“《香譜》上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按照那個來就行。只要願意費這個工夫,多加嘗試,你甚至可以做得比外面專門授課的都要好。”
在被問及拍攝製香環節中,哪一集的印象最為深刻,沈永鵬説是黃庭堅的甲香。甲香其實是有臭味的海螺厴片,但它在經受煎熬之後有一種神奇的轉化能力,可以將所有香料團結起來,在水火交融中,釋放出比原有香氣更加濃郁芬芳的氣息。紀錄片中,黃庭堅收留的奪命舉子范信中稱甲香為世間奇香,即《海內十州記》裏説的“回生之香”。合成此香,范信中就能再見妻子的亡靈,而這香只有黃庭堅才能調製而出。
擁有如此傳奇之處的甲香,想要複製還原出來難度很大。在拍攝甲香之前,沈永鵬研究了黃庭堅留下的香方。方子上有許多被塗改的地方,沈永鵬一個個都嘗試過了,將塗改和未塗改的部分全部嘗試了一遍,最後再進行對比,究竟是哪個更好一些。當嘗試的次數多了,經驗自然而然地就足了,尤其是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光影變化非常敏感,就連呼吸都要控制。假如呼吸稍微大一些,鏡頭裏原本想呈現的東西就跑了。
為此,在拍攝黃庭堅的甲香時,沈永鵬把一個微距的小燈固定在千分尺上,在顯微鏡底下對著半透明的甲片逐個拍攝,用一張張照片的方式拍出來,而光影的變化每一次都只有零點幾毫米,最後再把照片經過後期處理合成視頻。這種拍攝方法得非常謹慎,只要拍錯一張照片,就得全部重來,而觀眾看到的那10秒鏡頭,其實是足足拍了兩天的成果。
這種細節的處理其實處處都可以見到,但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一個長久而細緻的打磨。沈永鵬説在拍攝之前,劇本的打磨是非常細化的,連機位轉場、光影變化、音樂的起伏,甚至演員的小動作、視線、微表情都要在劇本裏寫清楚。他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出錯,才能做出精品。
例如《如夢令》李清照的梅香,開篇就講述了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在逃難中與一個低級武官閃婚,卻又在一百天內揭發丈夫罪行以求離婚。在拍攝這場震驚歷史的婚姻官司中,人物的矛盾衝突並不明顯,但鏡頭裏隨時都會出現的紅梅卻時時提醒著觀眾這段婚姻的不合適。在片子快結尾處,男女主角畫面的強烈對比也是深入人心,有網友評論道:“李清照身板筆直,立在雪洞似的屋裏,清光孤照,幽香無所挂礙。而接續這一幕的,是張汝舟抱頭委頓,涕淚俱下,燭火只照得亮暗室富麗繁縟的一角。”
説到摳細節,在拍攝片子的時候,最有趣的莫過於在演員演習前,幾乎是每一場,沈永鵬都親自給演員演一遍對應的角色。“現在説起來是有點滑稽搞笑的,導演在演員拍戲前,自己先演一遍,全體演員都看過導演在演他們的戲。”聊到此處,沈永鵬不禁笑了起來,他表示雖然有人會覺得這麼做很多餘,但自己卻覺得不得不這麼做,因為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媽呀這個轉身”
在《惟有香如故》播放之前,導演沈永鵬在B站就有系列歷史題材作品《老沈一説》,豆瓣評分為9.4,所以《惟有香如故》在剛播出時受到了一定的關注。而在《惟有香如故》的每一集評論區,都有導演與製片人的置頂留言,這讓評論區活躍不少。沈永鵬稱,自己經常會去看一下私信,能回復的儘量回復,而在看評論區的時候,卻倍感暖心。
“我覺得最暖心也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喜歡我們作品的觀眾在替我回復問題,這個很有意思。這時評論區就像是個讀書會,然後大家一起來聚會讀書,有新人進來提問題,原來的老朋友就幫你回答了,關鍵是他回答的還特別在點上,這讓我很開心。”
除了評論區以外,沈永鵬還會留意螢幕上的彈幕,這也是他在拍攝之前就很想跟B站合作的原因。如在《浪淘沙》這集中,講述了蘇東坡曾當廷以沉香的苦難抨擊王安石變法,卻又在十年後意識到變法的可取之處,再次成為最“不合時宜”之人。這件熱門歷史事件讓觀眾很是激動,彈幕中甚至還出現了“兩派”,一派是“蘇粉”,一派是“荊公粉”,兩派為了“王安石變法”在彈幕中進行了討論。討論激烈時,彈幕上倣若是開了一場辯論賽。沈永鵬表示,自己仔細看彈幕時,還能從中找到一些共情點,當然也能看到一些新的想法與觀點。
當被問到印象最為深刻的彈幕時,沈永鵬的回答很讓人意外:“彈幕中有很多頗有文采的,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媽呀,這個轉身’,看了後,我心裏也是非常感動。”這條彈幕是在《南柯子》那集的結尾,黃庭堅從一個斜坡往上走,走到上面的時候,沈永鵬喊了一聲:“好,轉身,向那個方向看。”這個細節,是劇本裏早就安排好了的,但在演員表演呈現後,監視器後的沈永鵬還是頗為感動。那條彈幕“媽呀,這個轉身”説明觀眾是看懂了,這種共鳴一下子就戳中了沈永鵬。
第五集《青囊行》講述了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曹操寫信怒斥孫權,坦言是瘟疫導致自己主動燒船退兵,卻被周瑜惡意宣傳利用,而“時值大疫”神醫華佗卻被下獄……這集彈幕中,有觀眾將其稱為三國大片,也有觀眾通過彈幕表示自己對劇情內容的理解:“原來冰臺就是艾草。”“咱現代也在用艾草驅瘟避疫。”“華佗何嘗不是安天下之人,冰臺引火燒身,可不燒身又何為冰臺。”……
每當看到這些彈幕的時候,沈永鵬會覺得這些發彈幕的觀眾不再是螢幕後的觀眾,而是參與到他作品創作裏的人,給這部紀錄片又賦予了一種新的感覺與理解。同時,還有一些網友對作品進行了二次創作,比如將高潮部分製成合集,或是剪輯部分戳心內容,也讓作品擁有了再次傳播的力量。
做不了番茄老老實實做黃瓜就好了
儘管《惟有香如故》在豆瓣及B站打分持續升高,但依然有不少網友將其定義為冷門紀錄片。對於冷門這個話題,沈永鵬表示他個人是有預期的,早在跟出品方談合作的時候,就已經提出這部紀錄片不是業內常規的、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所以流量可能會不高。沈永鵬還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冷門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裝熱門,所以對於冷門我不是很介意很擔心,就像我是黃瓜,我肯定做不了番茄,我老老實實做黃瓜就好了,説不定也有人喜歡黃瓜。不要看番茄正當季,就去做番茄,搞到最後可能黃瓜都做不了。”
而作為出品方的高級顧問朱賢亮表示:“用戶始終是第一位的。從用戶的角度來説,我們必須把紀錄片進行創新,而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索糾錯的過程。也許會引起一些爭議,但我們會堅持我們的做法。對於冷門,只要作品優秀,我們出品方是不擔心的。”
在《惟有香如故》播出後,不少觀眾表示也要開始學著制香焚香,而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火熱,社會上也颳起了一陣國潮風。在被問及如何看待國潮風,這部紀錄片有沒有宣傳古代制香焚香這個傳統雅事的想法時,沈永鵬説道:“想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靠這一陣風是保不住的,因為除了營造環境外,最重要的是得有心境。”
沈永鵬回憶起了自己從前在中關村上班的時候,當時他工作非常忙,但每天依然在繁忙中抽出點時間,享受片刻的放空。他認為想要學習古人的雅事,不是穿上漢服,點上香就可以的,而是要學會其中的內涵,享受內心的寧靜。單是靠一個噱頭,那是不長久的。
朱賢亮則認為,通過平臺上的作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十分有必要,也是一種責任。有時,一部優秀紀錄片的播出,它的影響力並不是只線上上,而是一種線上線下的互動,甚至能影響到很大一部分的年輕觀眾。這正是做歷史題材的價值與影響力,也是《惟有香如故》用了三年的時間,歷經了種種困難也堅持拍下去,最終以精良的水準呈現給觀眾的原因。
文/金陵小岱 供圖/沈永鵬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