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這臺舞劇《長恨歌》,憑何吸引觀眾冒雨觀看?

發佈時間:2023-04-06 09:54:1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劉越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新網西安4月5日電(劉越)3日晚的西安微雨如酥、無月無雲,卻有一片“星光”灑滿了驪山。當晚,“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媒體團來到驪山華清池景區,在雨中觀賞了這臺被稱為“國內實景演出的天花板”的舞劇《長恨歌》。

縱使是雨天,現場仍然座無虛席。觀眾穿著雨衣、舉著手機,為帝妃的愛情動容。“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煙雨朦朧中,兩人一坐一望,隨著手中長綾的斷裂,楊貴妃與唐玄宗天人永隔,這幕分別的催淚場景深深印在了觀眾的心裏。

如何再現盛唐《長恨歌》?

舞劇《長恨歌》以李隆基、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著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感情基調,結合聲、光、電等技術優勢,以勢造情,以舞訴情,在故事的原發地——驪山腳下再現大唐盛世的愛情故事。

李隆基、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無人不曉,那麼如何將令人耳熟能詳的典故搬上舞臺,同時激發它的可看性?《長恨歌》在舞蹈表演和舞臺效果上下了大功夫。

為了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長恨歌》借助現代科技,營造出了十分震撼的舞臺效果。貴妃起舞,水幕揚起,美人豐腴嬌柔的倩影若隱若現;安史之亂,熊熊燃燒的火海席捲湖面,熱浪撲面而來。不僅如此,萬星閃爍的夢幻驪山、滾滾而下的森林霧瀑、展翅飛翔的白鴿、天際盪鞦千的貴妃……作為文旅融合的典範,舞劇《長恨歌》實現了將“真山真水真歷史”和現代科技相結合。

此外,整個表演過程中的舞蹈設計也讓人眼花繚亂。既有貴妃獨舞,又有仙娥齊舞,還有大量使用升降臺和威亞的“飛舞”。《霓裳羽衣舞》一折,楊貴妃在霧氣騰騰的高臺上蓮步輕移,翩若驚鴻;安史之亂一折,兩位演員配合默契,一人在白綾前掙扎哭號,一人在六軍陣前掩面嘆息;貴妃之死一折,楊玉環飛向天際,飄飄欲仙……

演出當晚的驪山細雨綿綿,體感溫度較低。演員們在水中的舞臺上起舞,分腿跳、劈腿跳、橫飛燕跳等高難度動作輪番上演,驚艷全場的同時也讓觀眾為他們捏了一把汗。主創人員向記者透露,因為體量大、難度大,“楊貴妃”角色背後有不同組別的演員,所有的舞蹈都由大家共同完成。

在演出結束後,楊貴妃B組扮演者蔡樂樂裹上了厚厚的羽絨服,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不論是在雨中還是雪中,我都有過演出的經歷。其實這種天氣下,大家都很辛苦。一場演出背後是有很多工作人員在支撐的,我也想把這個凝聚了很多人心血與努力的演出展現好,對得起遠道而來的觀眾,讓大家覺得我們《長恨歌》很好,買票很值。”

聊到觀眾給予的正向反饋,蔡樂樂的臉上露出了不同於舞臺上的羞澀笑容,“每次演出結束時,聽到觀眾台下的掌聲,我就覺得很開心,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

17年久演不衰秘訣是用心

記者了解到,自2006年公演以來,《長恨歌》已高品質演出4300余場,累計實現收入14.36億元,帶動周邊酒店、民宿、文創綜合收入超70億元,成為陜西旅遊的一張金名片。日前,該舞劇憑藉“天人永隔”片段在短視頻平臺引起熱議後,如今更是一票難求。

華清宮品牌部工作人員李寅鵬認為,《長恨歌》的受歡迎與大眾“文化自信”程度的增強有關:“我們在華清宮這樣的歷史景區裏,每天面對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兩年穿著傳統服飾、配上好看粧造來拍照遊園的年輕人持續增多,這其實就是年輕群體在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打鐵還需自身硬。開演17年來仍長盛不衰,《長恨歌》自有妙招。華清宮演藝服務中心藝術總監、舞劇《長恨歌》執行導演薛雷凱介紹,《長恨歌》舞劇每年都會進行精細化調整,比如對視頻、音樂等素材的調整,或是把部分經典片段往更高水準提升改造。

不僅如此,主創團隊還會順應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情節設置上進行增補修改。如對比原典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悲情,舞劇版《長恨歌》為貴妃玄宗改寫了一個大團圓結局:最後,楊貴妃和唐玄宗鵲橋相會,有情人終成眷屬。

“《長恨歌》在這17年裏真的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線上發展。每年我們都會收集總結觀眾的反饋聲音、演員的親身感受,或是在演出過程中發現的失誤點,對演出不斷地改良。”薛雷凱説。(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