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4月4日,在中國翻譯協會年會期間,由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和中國外文局翻譯院聯合主辦的全球青年多維對話之“中外青年翻譯家對話”專場活動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活動由中國翻譯協會文學藝術翻譯委員會副主任陳魯豫主持,西班牙漢學家、塞萬提斯學院自由撰稿人夏海明,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譯審敖見,重慶市外事翻譯中心副主任李佳穎,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亞塞拜然語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劉奎娟,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許小凡,以及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阿拉伯語傳播部副主任李穎,共同圍繞口筆譯實踐、民族語翻譯、文學翻譯、漢學研究等議題展開交流。
陳魯豫主持活動
與會嘉賓認為,翻譯作為跨文化的交流,不僅要忠實于原文,更要在充分考慮譯語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尋求最佳的翻譯方法,在譯文中原汁原味地體現出原文所傳達的“形”和“神”。這樣,讀者便能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略不同文明的光輝風采,從而達到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
一方面,要用精準的翻譯向讀者展現真實可信的中國形象,只有“吃透”原文、深刻領會文章內容,才有可能將中國故事更好地傳播出去。另一方面,要用地道的語言和鮮活的故事打動讀者。這不僅要求翻譯者了解國外受眾的閱讀習慣,還需要翻譯者在充分了解對象國讀者需求的基礎上,用生動的故事性表達打動讀者。
中外嘉賓發言
與會嘉賓表示,中國時政話語外譯具有彰顯中國特色、展現時代特徵和語言高度凝練三方面特性,應遵循準確理解原文、跨越文化差異、堅持與時俱進、實施中外合作的基本原則。一名優秀的國際傳播工作者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同理心、敬畏心,以及專業政治理論素養和文化學養。
談到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翻譯中的作用時,嘉賓提出,人工智慧讓譯者從對字詞的翻譯中解放出來,全身心投入到對文本整體更深層的理解。翻譯的內核在於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機器翻譯未必能達到100%的準確度,這恰恰為人工翻譯留下用武之地,為翻譯從業者提供了機會和不斷進步的空間。
陳魯豫對話中外青年翻譯家
在圓桌討論環節,陳魯豫與中外翻譯家們圍繞個人成長經歷、翻譯作品故事等進行了交流。嘉賓們鼓勵青年翻譯從業者加入到國際傳播事業中,抓住時代機遇,將翻譯使命一代代傳承下去,做好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圖片及供稿單位: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