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北京3月26日電(記者 齊芳)地球的歷史,濃縮在自然博物館中。北京時間2023年3月24日,來自全球28個國家73家機構的學者在《科學》雜誌聯合發表論文,通過對世界上自然博物館藏品進行評估,發現這73家最大的博物館和標本館保存著超過11億件生物、地質、古生物和人類學藏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標本館位列73家機構之一。
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於1929年,而其標本館比研究所還要“年長”7歲。以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楊鐘健先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古脊椎動物學家,為了改變彼時中國化石大量外流的情況,建立了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這就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前身。數代賡續,經過9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古脊椎所目前以46萬餘件化石和人類遺存標本保留下亞洲最大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收藏,並通過其下屬的中國古動物館向公眾展出,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數字、同位素、成像和基因組技術以及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進步正在改變和擴大自然藏品的使用方式,大大拓展了可能的應用範圍。
論文的共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研究員介紹,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裏,人們收集物品和標本,並將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和標本館中。“作為一個整體,這些收藏是我們理解自然世界和人類在其中的地位的物理基礎,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資訊來源——它們與野生動物保護、氣候變化、流行病防治、糧食安全、入侵物種、稀有礦物和生物經濟等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如今,自然博物館不僅成為科普的基地和平臺,也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世界上的自然藏品提供了一個了解地球過去和現在的獨特窗口,它們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對未來做出可驗證的預測,成為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重大政策框架的基礎和主要知識來源。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7日 08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