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上昆全本《牡丹亭》 一次超越性的回歸與創造

發佈時間:2023-03-28 09:57:12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 劉淼 | 責任編輯:蘇向東

3天、8小時、55齣,近日,由上海昆劇團推出的全本《牡丹亭》作為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劇目在北京中央歌劇院上演。這部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心血的鴻篇巨制,讓春日中姹紫嫣紅的北京舞臺多了份別樣的良辰美景。

會聚頂級團隊,傾情打造全本《牡丹亭》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臨川四夢》,以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成為人類戲劇作品中的瑰寶。“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亭》。”正如湯顯祖所言,這“四夢”之中,《牡丹亭》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建團45年來,上海昆劇團對昆劇《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有10余次。憑藉不同演員各具特色的藝術呈現,上昆演繹的《牡丹亭》在國內外戲劇舞臺享有盛譽。

2022年,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講話精神,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關心支援下,上海昆劇團探本溯源,創排全本55齣昆劇《牡丹亭》,通過上、中、下3台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崑曲藝術佳作。

此次全本《牡丹亭》由知名導演郭小男執導;劇本在已故劇作家王仁傑縮編基礎上,由郭小男進行縮編整理;特邀岳美緹、蔡正仁、張靜嫻、計鎮華、劉異龍、張銘榮、李小平等知名昆劇藝術家傳承指導;已故知名作曲辛清華、知名作曲周雪華、已故國家一級作曲李樑擔任唱腔音樂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黃海威擔任舞美設計。此外,在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産業合作聯盟的特別支援下,上昆聯合梅鶴堂(上海)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遂昌縣委宣傳部等出品單位,深挖劇目底蘊,共攀藝術高峰。

除了匯聚業內強勁專家、主創團隊,全本《牡丹亭》更為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供了舞臺實踐機會。此次,上昆派出“五班三代”的強大演出陣容,劇中“杜麗娘”和“柳夢梅”扮演者由“昆四班”的羅晨雪、胡維露挑梁,“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在劇中分別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所有優秀青年演員全程參與全本創演。“接棒這部傳世大戲,是壓力更是難得的機遇。在老藝術家的帶領下,青年演員苦練技藝,迅速成長,接續傳承,讓這部青春亮麗的全本《牡丹亭》亮相於舞臺。”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説。

探源崑曲經典,呈現原著精髓

《牡丹亭》的劇本已有400年曆史,上昆的演繹則以適合當代觀眾審美的舞臺語匯,力求對傳統經典守正創新。

全本《牡丹亭》充分保留原著的豐富內涵和人物性格,堅持文辭典雅、語言秀麗、詞曲完整,包括原著每齣戲結尾的集唐詩,也通過劇中人物首次呈現于舞臺,不僅做到對原著精神的完整解讀,也呈現了新穎別致的舞臺樣式和藝術表達。

長期以來,因為在舞臺上難見《牡丹亭》全貌,人們往往只將其視為愛情戲。大多數版本劇情結尾終止于《回生》。但正如《紅樓夢》不僅有寶黛愛情,《牡丹亭》又豈止杜柳奇情?全本中廣泛涉及宋明兩朝的思想、宗教、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風尚、風土人情等內容,劇中每一齣戲、每一個人物,都蘊含湯顯祖獨特的藝術構思和人文追求。

此次上昆的全本《牡丹亭》則充分展現了劇作的原貌。《驚夢》《尋夢》《寫真》《鬧殤》《玩真》《幽媾》《歡撓》……在一波三折的愛情主線中,社會現實與時代背景成為貫穿全劇的副線,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牡丹亭》所蘊含的人文藝術價值。

該劇的唱腔音樂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的《納書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統昆劇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有餘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調整與豐富。唱腔配器和配樂充分發揚民族器樂個性較強的特點,劇中多次採用古琴、古箏、笙等樂器,包括全劇開幕曲也採用古琴演奏的崑曲主調,創作出貼近情節人物、清新流暢、細膩雋永的音樂形式風格。

舞臺呈現則結合宋明歷史文化和美學特徵,將詩化的境界和巧妙的場景充分融合,完整傳遞原著的戲劇精神。郭小男堅持“舊中見新、新中有根”的創作理念,結合崑曲本體與現代審美,將傳統戲曲的身段程式、誇張表演、科諢武戲等表現手段熔為一爐,以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臺氛圍,典雅端莊、妍麗明亮的演出氣質,烘托表現杜麗娘和柳夢梅多彩壯觀的人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及生命意義的追尋,再現湯顯祖的藝術精神和東方式奇幻的“愛情神話”。

郭小男認為:“要不斷開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深入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是我們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頗、不簡化、不丟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值體系,忠於原著精神,創新表現形式,讓全本《牡丹亭》通過本次創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使之更為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

全本《牡丹亭》是一部詩情畫意、結構複雜、篇幅宏大的奇幻作品。上昆力圖以創新的戲曲演出模式,在整合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的基礎上,將這部文學價值極高的作品以全新表現形式呈現在舞臺上,發展出讓未來的年輕觀眾、世界其他文化圈的觀眾更好地理解並欣賞的國際文化語言與文化符碼體系,將崑曲以新的舞臺藝術表現形式呈現給國內外觀眾。

該劇于2022年11月在上海首演並大獲成功,被觀眾認為守住了湯翁原著深沉的歷史品位與美學風範,同時又注入了新時代大眾的審美精神和鑒賞情趣,贏得了新老觀眾的情感共鳴和一致好評,有專家稱讚:“這部劇以今人視角,實現了古典經典的當代回歸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示了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最新提煉成果,傳遞著文化的自信自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演繹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藝術工程,它凝聚著上昆幾代人對昆劇事業的執著和熱愛,也是我們每一個崑曲人的守望和夢想,其價值意義遠超出創排一齣戲、一部古典名著的意義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回歸與創造。全本《牡丹亭》的創排是崑曲人在新征程上,秉持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向經典致敬的一次再出發,也是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轉換為重塑經典的一次生動實踐。今後,上昆將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向世界傳播中華最古雅的聲音,鑄就崑曲文化新的輝煌。”谷好好説。

記者 劉淼 配圖為全本《牡丹亭》定粧照 上海昆劇團供圖)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