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最初的“尚方寶劍”是一把黃金斧子?

發佈時間:2023-03-09 11:25:5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楊學濤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國家一級文物、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亞醜鉞

鉞(yuè)的本字是“戉(yuè)”,就是一種斧頭,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鉞最初只是一種生産工具,後來逐步演化為劈砍類武器;商周時期,隨著青銅業的發展,銅鉞出現,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師時,就手持一把金黃色的鉞,此時,鉞已經成為征伐和軍權的象徵;《國語·魯語》載“大刑用甲兵,次之用斧鉞”,表示鉞也能作為刑具。

那麼,鉞和斧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在中國古代,長江流域以南的少數民族都被稱為越人,由於民族很雜部落眾多,也稱“百越”。有學者指出,“越人”的“越”,其含義可能由“戉”而來,意指這些都是一幫拿著斧頭的人。此外,“戊(wù)”的本意和“戉”一樣,也是指斧頭。

鉞的外形與斧相似度極高,出現的時間也近乎一致,所以一般被人們提起的時候都連稱為“斧鉞”。二者的區別,斧頭是縮小版的鉞、鉞是擴大版的斧頭。

從造型上看,鉞的鋒刃比斧頭的鋒刃要寬大,弧形,宛若天上一彎新月,帥!

鉞的主要功能有四個:

(一)作戰兵器

鉞原本是斧類的兵器,所以除生産外,首要的功能是實用作戰武器。《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就是以銅鉞作為守護的武器。

(二)砍頭的刑具

牧野之戰後,商紂軍隊被擊敗,紂王自焚,周武王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權的銅鉞斬下了紂王的頭,懸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鉞斬下紂王愛妃妲己的頭,懸于較小的白旗之上。

(三)軍事指揮權

夏商周時期採用戰車和步兵配合作戰,指揮作戰的君主或統帥位於指揮戰車上,站在左側位置,手持黃鉞(青銅鉞)指揮作戰。這銅鉞有肅殺之威,天子和較大的奴隸主貴族才有使用的特權。

(四)權力的象徵

漢以後,鉞成為專門象徵權力的重要禮器,只有貴族和官員才能使用:漢代官員出行時,儀仗隊裏需要配備鉞車;漢到唐,皇帝出行的儀仗隊裏都有鉞車,使用黃鉞;唐以後到清,鉞依然用於代表皇權,由皇帝的儀仗隊手持斧鉞,成為專用的儀仗用具。

説到“權力的象徵”,就不得不提及一個詞語:假黃鉞。話説,皇帝需要勤政,但也不能事事躬親,所以必須指派人代行,然而空口無信,於是以“節”為憑,這個“假節”之“假”意思是借給、短期代理,是一種臨時行為。

漢朝時各類使節地位平等,到了晉朝,使節開始區分層級,假節、持節、使持節三者幾乎無異,但“假節鉞(假黃鉞)”逐漸一股獨大;這“黃鉞”以黃金為飾,帝王專用,以黃鉞借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之意,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魏、晉、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常加此稱號,相當於影視劇中所説的“尚方寶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即節制調度的軍事長官)。天寶後,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採訪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節度使”這一歷史上重要的官職就此出現。

此外,鉞還與一個漢字的出現直接相關,這個漢字就是“王”。

上世紀60年代,吉林大學林沄教授論證了甲骨文中“王”字的寫法就是斧鉞形狀的象形。這一結論已成為古文字學家的共識。

為了和“鉞”區分,“王”字旋轉了90度。由於“鉞”成為王權的象徵,“王”字也就有了“王權”的意思:王者的權威如斧鉞一樣有生殺大權。

文/楊學濤(北大文博專業)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