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傳承創新中展現非遺光彩(新語)

發佈時間:2023-02-08 08:58:40 | 來源:人民網 - 人民日報 | 作者:崔玲玲 | 責任編輯:鄭偉

數量眾多的非遺項目,展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財富,有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

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從2001年5月中國崑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起,如今,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數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為保護和傳承世界文明記憶做出了極大努力,成果卓著。

非遺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學、授、用、産、研等方面的系統性保護,這也是非遺進行活態傳承的必要條件。比如,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鄂溫克族手工技藝非遺傳承人烏仁母女依託工作室,帶動周圍人學習非遺技藝,每年産生經濟效益100多萬元,在傳承弘揚技藝的同時讓當地不少群眾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不僅如此,她們還把非遺項目帶進當地的中小學課堂,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各地參加展覽,讓更多人看到非遺的光彩。從這個角度來看,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不僅是對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為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就業能力開闢了重要途徑,更好服務我國現代化建設。

在不斷推進非遺項目全方位、立體化、覆蓋式的保護工作中,非遺的時代性、教育性等功能也得以發揮,讓人們得以更好感受非遺如何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助力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對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得以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更好地擁抱新生活、新時代。

同時,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數量眾多的非遺項目,展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財富,有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向世界傳播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追求。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藝術教育中心教師)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8日第11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