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發佈時間:2023-02-09 09:29:1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易舒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遊客在河南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參觀。張明偉攝(人民視覺)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史家民攝(人民視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政協委員對中華文明溯源高度重視,委員和特邀專家學者們圍繞追尋中華文明起源開展了數十次集中討論,大家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就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建言獻策,發表真知灼見。

認識文明

“從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中總結中國文明起源的特質”

什麼是文明?這是探尋文明起源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廣義的‘文明’與‘文化’同義,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又特指人類的精神文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説,西方學者根據地中海東岸的考古實踐提出了關於文明的界定標準,也就是當下廣為傳播的文明三要素——文字、青銅器、城邦,但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中國甚至到了距今3400—3100多年間的商代殷墟甲骨文出現時才能稱之為“文明”。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可以查到的關於文明的標準達上百種之多,但是這些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的文明,只能適用於部分文明。”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教育長羅宗毅看來,中國古代文明有自己的特質,應該從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中總結中國文明起源的特質,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

讓世界讀懂中國,中國先要讀懂自己。

2002年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至今走過了21年曆程。在這20餘年裏,參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學者,上下求索,不僅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也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

“我們根據中國自己的考古發現,把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濃縮為三個方面,一是生産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三是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介紹。

關於鑒定文明的標準,國內外存在不同的看法,這恰好反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文明在世界上是多樣的,不能以某一種器物形態作為看待文明及其起源的標準,應當把文明看成一個過程,而不是用一個標準去確定一個確切的年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認為。

探尋文明

“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研究綜合實力”

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離不開文化遺産這個實物證據的支撐。為了揭開浙江良渚、陜西石峁、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等重要遺址的神秘面紗,科技考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謂科技考古,就是以考古學研究的思路為指引,把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應用於考古發掘和研究之中。“現在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中,除了探討人工遺跡和遺物,還需要了解遺址的年代、當時的自然環境、古人的體質特徵、包括DNA研究和食性分析在內的古人的各種資訊。這些方面的探討屬於多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需要各領域專門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來開展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人數較多的科技考古團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介紹。

然而,由於科技考古對人員和專用設備要求高,目前國內科技考古的普及率不高、研究程度參差不齊,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袁靖建議,相關部門應組織制定田野考古中全面應用科技考古的工作手冊(或導則),規定各類科技考古的取樣方法,可根據遺址的特點提出一些最低的量化要求,在考古項目檢查驗收中要加強對科技考古進展的督導和考核比重;鼓勵組建有地區特色的科技考古聯合研究機構,鼓勵各地的考古機構招收從事相關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員,吸引更多的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投身科技考古,全方位地夯實對各地採集的各類樣本開展相關研究的實力。

“全面提升科技考古研究綜合實力,強化科技考古人才培養也很重要。要推動更多開設考古專業的高校做好科技考古的教學工作,全面、系統地對考古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科技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實踐案例,紮實做好培養科技考古後續人才的工作。”袁靖説。

除了加大對重要歷史文明遺址的發掘力度,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張復明看來,深化文明探源,還要把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要活化展覽展示,加強重要遺址博物館與考古公園建設,擴大公眾考古參與度,加快文物數字化步伐,拓展考古研學旅遊活動,在豐富鮮活的歷史場景中更好地展示早期文明成果;要強化國際交流,增加遺址考古國際合作項目,發出中國聲音,增強中國考古學國際話語權。”

文化自信

“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大放異彩”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讓歷史文物‘説話’,有助於幫助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推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表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歷史文明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認為,中華文明起始階段的特質可分為社會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兩個方面,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是要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更好地認識現實的發展規律,實現由歷史的自覺到現實的自覺之轉化。“我們對中華文明源頭階段的精神特質的研究,對於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獨特的精神標識,對於當代文化建設,都是十分有益的。堅定文化自信,要築牢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王震中説。

如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進一步厚植文化自信?委員們同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認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既要重視考古遺址勘探與研究,也要重視文獻記載的整理研究。

“堅持交流互鑒,推進文明的比較研究,通過真實的中華文明研究成果普及中華文明的義利觀。”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則呼籲,要加大探究黃河中上游等區域古文明的支援力度,讓遺産地百姓共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成果。

在討論中,委員們還建議,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