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大文獻首次集中展出

發佈時間:2023-01-14 15:50: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中國網1月14日訊(記者 蘇向東)“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今天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預展。分藏于各處的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四大文獻”首次集中亮相,並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此次展覽展出面積近3000平方米,集中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時間線跨越3000多年,是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展覽利用典籍、實物、音視頻、多媒體等多種手段進行展示,凸顯作為歷史文化重要載體的典籍文獻在文明傳承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觀眾徜徉其間,如同開啟一場中國學術發現之旅,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展覽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共分為“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

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牛甲骨5405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發現于120多年前,使只存在於典籍中的商代被證實為信史。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殷墟甲骨”專題位於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五展廳,共展出展品50種54件。

刻有“兔”字象形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備受矚目。這片甲骨記載了商王田獵,獵獲了麋鹿和兔。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牛甲骨5405,長43.5釐米,寬24釐米,共218字,內容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牛甲骨5509記錄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甲骨6006經著名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與其他甲骨碎片綴合,確定了商王世系,不僅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相關記載基本正確,還對所記載商王順序進行了修正,解決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問。

居延漢簡 侯史廣德坐罪行罰檄 仿製品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簡文內容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居延漢簡”專題位於第六展廳,展出展品81種、155件。其中,甘肅簡牘博物館藏珍貴文物《塞上烽火品約》(仿製品),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第16號房址內,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時,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信號的規定,示警辦法包括了舉示烽火、燃燒積薪等。展品中最大的當屬“侯史廣德坐罪行罰檄”(仿製品)。一截近一米長的樹枝兩面削平寫字,記錄了侯史廣德玩忽職守並被責打五十大板的事實。

觀眾觀看“敦煌遺書”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隋開皇二十年(600)寫本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敦煌遺書”專題位於第七展廳。敦煌遺書指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的4世紀至11世紀多種文字的寫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獻,總數6萬餘號,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此次專題展品共計49種,50件。其中,抄寫于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現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是隋開皇二十年(600)寫本,此經宣揚護國佑民的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重視,與《妙法蓮花經》《金光明最勝王經》並稱“護國三經”,此為鳩摩羅什譯本。因隋朝歷史較短,且只這一件留存至今,更顯珍貴。

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匣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乾隆帝元旦開筆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明清檔案是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檔案。專題位於第八展廳,分為“秘檔尋蹤”“珍檔集萃”兩部分,展出展品69種123件。亮點展品包括用以盛裝皇帝聖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現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儲匣——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並匣(仿製品);明崇禎七年(1634)由大學士徐光啟和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共同參與繪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仿製品);清乾隆時期的小金榜(仿製品)、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仿製品)、國家圖書館藏原內閣大庫善本古籍(仿製品)等。

在展覽預展開啟同時,國家圖書館與京港地鐵聯合推出M地鐵·圖書館公益文化項目“探尋文明的印跡”活動。乘客從國圖地鐵站E口進入,可看到20世紀初古文獻“四大發現”文物仿製品11種。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