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文學的浪漫主義曾帶給中國讀者無數的地中海遐想,而隨著近年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入,更多中法文學作品逐漸走入彼此的國門。
第十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于12月8日晚間揭曉,三位譯者獲獎。顧曉燕憑藉譯作《大教堂時代:藝術與社會,980—1420》(喬治·杜比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社科類”獎項;劉楠祺憑藉譯作《界限之書》(埃德蒙·亞貝斯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文學類”獎項;“新人獎”則授予呂如羽,她的譯作是《退稿圖書館》(大衛·馮金諾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傅雷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一生共翻譯了33部共600萬字作品,他讓中國人認識了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杜哈曼、梅裏美等法蘭西文學巨匠。
為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法國駐華大使館于2009年設立了傅雷翻譯出版獎。之後每年,傅雷獎都會評選出兩部譯自法語作品的最佳中文譯作,文學類和社科類各一部;2013年起還設立了“新人獎”,以鼓勵年輕譯者。
如今,該獎項已成為中國頗具影響力的翻譯獎項之一。“14年來,傅雷翻譯出版獎共收到近千部參評作品,入圍初評作品共140部,最終獲獎作品有37部。”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給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
“傅雷翻譯出版獎是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結晶,如今不僅成為中國翻譯界的標桿,在國際上也有了知名度。”董強説,很多譯者已成為中國法語翻譯界的優秀骨幹,這無疑得益於傅雷先生的榜樣精神。
“如果沒有翻譯,我們就像是瞎子或聾子一樣。如果文化之間沒有交流,也許我們只知道自己的村莊或自己的城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曾如是説。
“傅雷獎一直堅持這樣的評選標準:第一是原著的聲譽和影響、第二是中文翻譯的水準、第三是編輯出版的品質、第四是在中國發行的重要性。”傅雷翻譯出版獎常任評委、翻譯家端木美介紹。
在該獎項帶動下,中國的法語譯者越來越多。“20年前中國法語翻譯界有點‘青黃不接’,現在看來這個現象已經過去了。”法語翻譯家余中先感慨,如今,中國讀者可以通過譯者讀到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喜歡文學、詩歌、歷史、科類、法律等作品的讀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讀物。
法語譯者也日趨年輕化。在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的十位入圍譯者中,“八零後”“九零後”年輕譯者佔到了八位。“傅雷獎創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翻譯事業中,讓翻譯事業後繼有人。”董強還談到,以前引進法國古典文學作品較多,而現在譯者越來越關注現當代文學和社科類作品。
譯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擺渡人”,更深處跨文化對話的核心,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學到另一種文學、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中外讀者通過譯作走近異國他鄉的紛繁世界,使中外民眾從相遇走向相知相交。“大量譯者的涌現會助推文化交流進入高潮時期。”董強説。
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歷史長河中,從漢唐時期的佛經漢譯、明清時期的西方近代科學漢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漢譯、改革開放迄今對西方文學的全面譯介,到十七八世紀中國文化經典在歐洲的流傳、近年來中國文學作品多語種版權輸出和翻譯出版越來越熱,翻譯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表示,“翻譯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業內人士指出,在傅雷翻譯出版獎等翻譯獎項的帶動下,未來會涌現出更多優秀譯者,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