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藝術凝結著歷代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心血,是對現實生活體驗和認知的凝練昇華;蘊含著內涵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
中國傳統藝術與中華美學精神同源共生,為中華美學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是今天我們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載體。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傳承著歷史,關係著未來。中國傳統藝術作為不曾中斷過的中華文明集大成者,以其對真、善、美的獨特追求潤心育人、固本培元,已經深深地熔鑄在我們的歷史與實踐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書法、繪畫、園林、建築、戲曲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歷史長河中,傳統藝術浸潤涵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今天,充分開掘傳統藝術寶庫,發揮傳統藝術的美育功能,對於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構築當代人的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開掘傳統藝術的豐富礦藏和深厚內涵
中國傳統藝術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豐厚土壤,既是中華文化的歷史結晶,也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北京故宮渾厚莊重的氣派與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相得益彰;蘇州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讓人身居其間“思與景諧,神與物遊”。兩處世界遺産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智慧和光彩。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重視人和自然之間的聯繫,主張順應自然、物我渾一,在建築語言上講求虛實結合、點線豐富,以其形式之美、技藝之美、意蘊之美,為世代中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藝術色彩。
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中,中國傳統藝術更是種類多樣,特色鮮明。以歷史悠久的中國書法為例,它通過篆、隸、楷、行、草等不同形態的書體,通過點線變化、字形組合、章法布白,展現神采氣韻和節奏律動,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書法融會漢字之美、書者情感和中華美學精神,成為活在當下的文化遺産。
中國戲曲與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被稱作世界三大古戲劇。今天,中國戲曲歷經千餘年仍然活躍在舞臺上,一直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長久以來,中國戲曲通過“形于美”“動於情”“達于禮”“致于和”來實現其社會功能。許多經典劇目在主題意蘊上弘揚正氣、褒獎忠義、鞭撻醜惡,讓觀眾通過戲曲觀照現實生活中的忠與姦、美與醜、善與惡,從而明辨是非、通情達理。
可以説,中國傳統藝術凝結著歷代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心血,是對現實生活體驗和認知的凝練昇華;蘊含著內涵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這就要求我們深入開掘傳統藝術的豐富礦藏和深厚內涵,不僅要看到傳統藝術的藝術價值,也要看到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看到傳統藝術背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讓傳統藝術成為涵養當代中國人心靈的重要源泉。
以傳統藝術為載體,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傳統藝術與中華美學同源共生,為中華美學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是今天我們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載體。
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追求之一。世人熟知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近樹沉雄,遠樹含煙,江面遼遠開闊,漁人垂釣閒靜,處處透露出崇尚自然、寧靜淡泊之精神。蘇軾《木石圖》以簡潔的一株枯樹、一塊怪石,畫出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數枝焦墨竹葉的點綴,表現出傲然挺立的風骨。
中華美學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中國傳統藝術亦“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王國維的“境界説”是對中華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的一種精當概括。立象以盡意,既是傳統藝術評判的重要標準,也是古代藝術家們追求的至高境界。比如,京劇中表現騎馬的程式“趟馬”,不是牽一匹馬到舞臺上來,而是用馬鞭來代替馬,再配合圓場、翻身、臥魚、砍身等技巧來作出打馬或者是勒馬等動作,形象表現騎馬疾馳的狀態。
我們的先人沒有把傳統藝術僅僅視為茶余飯後的消遣,而是作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中國傳統藝術以禮樂相濟的原則、融合互通的精神、注重神韻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也為中華美學注入獨特內涵。無論是中國書法字裏行間的不事浮華、人書合一,中國水墨畫的沉穩古雅、飄逸蘊藉,都體現著中華美學精神對於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傳承傳統藝術,也要從中華美學中汲取營養,以審美方式傳播和彰顯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結合時代條件,拓展傳統藝術的美育價值
人類文化總是在歷史的傳承中實現積澱與拓展。傳承是弘揚的基礎,我們有責任傳承好千百年來積澱的藝術傳統,保存好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與此同時,新的時代背景下,也需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深厚養分,融入新的文化肌體。這就需要我們面向當代社會,充分挖掘和發揮傳統藝術的美育功能。
用當代眼光打造中國傳統藝術的時代精品。如今,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傳統藝術也需要進行當代表達。早在1986年,國家文物局就曾特批用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編磬原件演奏,錄製成《千古絕響》和《歡樂頌》兩張唱片,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樂重器重放異彩。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是異彩紛呈。上海世博會場館、北京APEC會議場館等,都呈現出建築藝術取徑傳統、再造傳統的趨勢。浙江美術館白墻黛瓦、坡頂穿插,以其江南水墨畫般的風韻成為“中國風”建築的典型之一。戲曲文化創新節目《最美中國戲》以沉浸式研戲、賞戲的方式,讓觀眾在實景和妙趣的“穿越”中親近經典戲曲劇目,感悟戲曲中的人文精神與傳統美學。通過傳統藝術的流行表達,將中華文化豐富礦藏轉化為富有教育意義和審美意蘊的美育精品,意義深遠。
注重用傳統藝術為青少年成長奠定基礎。當前的學校教育,已經將中國傳統藝術納入藝術課程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活動中。我們應該持續加大力度,注重“整體聯動、潤物無聲”,重視傳承品質,打造一批精品校本課程和傳統藝術項目,引導青少年全方位認識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吸引更多年輕人在臺前幕後發揮傳承熱情,在體驗實踐、學習傳承中提升審美素養,潛移默化地提升青年一代的品位和胸襟,更好地培根鑄魂、溫潤心靈。
注重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今年上半年,曾經被京劇、越劇、粵劇等多個劇種演繹的《白蛇傳》故事,被拍成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傳統藝術與電影語言的跨界融合中,以超高清視頻技術再現傳統經典。類似這樣的探索還有很多。我們要主動適應當代人的資訊接受方式、審美認知方式,不斷豐富提煉傳統藝術“標識”和“精髓”的方式方法,提升傳統藝術傳播的靈活性和實效性。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傳承著歷史,關係著未來。中國傳統藝術作為不曾中斷過的中華文明集大成者,以其對真、善、美的獨特追求潤心育人、固本培元,已經深深地熔鑄在我們的歷史與實踐中。新征程上,我們要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發揮傳統藝術的美育功能,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作者為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9日 20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