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東西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 張西平:為何説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

發佈時間:2022-11-16 09:21:0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張西平 | 責任編輯:鄭偉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觀,在其著名的《歷史研究》中構建了一種文明形態史論,以文明為歷史研究的單元,對世界多樣文明進行同等研究,探究世界文明演化的法則與規律。

多樣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

湯因比認為,人類文明的産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6000多年人類歷史上,世界上有過26種文明,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可分為拜佔庭文明和俄羅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可與伊朗文明合為伊斯蘭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

湯因比的多樣文明論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樣性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形態,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肯定。1998年第5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認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文明,並把2001年定為“聯合國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年”,提出要展開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把文化的多樣性提升到“人類共同的遺産”的高度來認識,並認為這是保證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這兩份重要的國際組織決議和宣言,不僅反映了當前世界文明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趨勢,也表達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保持和發展各自文明的熱切期盼。可以説,它為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聯合國大會。李洋攝

聯合國大會。李洋 攝

文明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動力

歐洲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與東方文明的長期交流中實現的,蘇美爾文化曾是希臘文明的導師,而基督教來自東方,傳入歐洲後與希臘文明相融合成為西方文明的底色。中國的四大發明對西方産生了重大影響。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評價説,沒有一個帝國、教派和人物能比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産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亦如卡爾·馬克思所言:“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18世紀,當來華耶穌會士把中國文明傳回歐洲後,形成了長達一百年的歐洲中國熱。儒家思想成為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來源,作為旗手的伏爾泰更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他曾説:“當你以哲學家身份去了解這個世界時,首先應把目光朝向東方,東方是一切藝術的搖籃,東方給了西方一切。”

關於如何對待不同文明,人類歷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地理大發現後,西方殖民者對非洲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進行過掠奪、摧殘甚至滅絕。據博克塞在《葡萄牙人的海外帝國》一書中統計,僅1450年至1500年的50年時間裏,葡萄牙人在非洲捕獲和收購的奴隸總數就多達15萬人。西方人用刀和火耕作了這個世界,地理大發現既是人類對世界的偉大發現,同時也是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的一次掠奪。在此過程中,西方資本雖成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但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卻是一種歷史性的災難。這就是歷史的二律背反。

如果説這導致一些文明消亡,那麼經過20世紀初期的世界民族國家獨立運動,就標誌著非西方國家開始登上世界歷史舞臺。西方文明獨佔鰲頭的局面逐漸被非西方文明的國家發展和進步所打破,二者的關係再度成為世界性問題,這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亞洲各國文明的關係,其中同中華文明的關係日益成為一個核心性問題。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廖攀攝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廖攀 攝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

歷史上,中華文明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亞洲其他文明輻輳的一道光景。中華文明的傳入,成為推動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催化劑。東亞地區的“漢字文化圈”就是一個明證。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是在吸收其他外來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漢代到唐代,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等,先後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和藝術都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中國文化不僅汲取了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也對之進行了轉化和創造,以豐富和發展自己,並使其熔鑄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16至18世紀傳入中國的基督教為中華文明輸入了新的血液,中國人由此知道地球是圓的,夷夏之分的世界觀頃刻瓦解。通過天文、數學、繪畫、邏輯,一個多彩的西方立體地展現在明清士人面前,同時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等希臘哲學通過托馬斯·阿奎納的著作的翻譯傳入中國。

歷經近代百年屈辱,中華民族從新中國成立即已開啟了新紀元。改革開放40多年所取得的發展成就,使今日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以及將如何與西方文明、其他文明和諧相處,成為時代議題。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文明互鑒”的新文明觀。

第十二屆中俄文化大集在中俄界江黑龍江黑河段啟幕。圖為俄羅斯藝術家演唱歌曲。宋福來攝

第十二屆中俄文化大集在中俄界江黑龍江黑河段啟幕。圖為俄羅斯藝術家演唱歌曲。宋福來 攝

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併發表演講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和文明發展規律,及文明在世界和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人類文明的交流的確存在暴力、戰爭、征服等激烈的碰撞方式,但同時,人類歷史上也存在著文明之間和平的交流。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人類文明之間實現和平交流是極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在當下世界“文明衝突”將主宰全球。而關於文明互鑒與文明和諧的思想,對此有力地作出了回應,明確指出“文明衝突”完全可以避免,並提出解決文明差異的具體辦法,説明瞭文明差異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還是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正如二十大報告所呼籲“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是立足於中國的土地與文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

太原小學生雙塔寺點硃砂“開筆破蒙”。武俊傑攝

太原小學生雙塔寺點硃砂“開筆破蒙”。武俊傑 攝

在弘揚人類普遍文明價值的同時,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持特殊性;在堅守中國文化底色的同時,不偏離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這是在堅守特殊性中,保持著普遍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現代表達,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新發展,是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追求。在人類文明史上,在現代化的歷史上,中國以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現代化的多樣性,展示了當代文明的多樣性。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東海、西海乃一海,東方、西方同在一個藍天下。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發展是人類進步的永恒動力。東西方應該攜起手來,讓歷史啟示未來,再現新時代的東西方文明的大融合,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完)


專家簡介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原國際儒聯副會長,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現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目前正在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出版專著10余部,發表學術核心期刊論文百餘篇。

6388ff78affd46e7bd3678591346eb68.jpg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