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這十年)婺源篁嶺:當曬秋農俗成為風景

發佈時間:2022-10-17 15:01:34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李韻涵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新社江西婺源10月17日電 題:婺源篁嶺:當曬秋農俗成為風景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深秋時節,江西婺源篁嶺,山間偶有霧氣,嫋嫋炊煙常伴,白墻黛瓦之間,盛滿各色食物的曬匾被村民搬到屋外,紅色的辣椒、黃色的玉米在陽光的照耀下最是奪目。

“曬秋”是農業文明“秋收冬藏”之中的一環,農作物收穫後進行晾曬,以長久儲存。在婺源篁嶺,古老的曬秋農俗成為風景,引得遊客絡繹不絕。

坐落在山崖邊的篁嶺古村,迄今已有580年曆史。村內“地無三尺平”,“曬秋”更有層次感,房前屋後、窗臺樓頂,五彩斑斕的食物可盡展風采。

但複雜的地理條件也曾是制約當地發展的因素。追溯十餘年前,這裡交通不便、飲水困難,古村落逐漸“人走、屋空、田荒、村散”。面對這些難題,婺源縣政府引入社會資本對篁嶺古村進行易地搬遷和保護性開發。

“原來村裏的很多古建築都面臨倒塌,甚至很多曬架也腐爛脫落,不能讓‘曬秋’民俗傳統就這樣走向衰敗。”篁嶺景區董事長吳向陽介紹,對篁嶺古村進行改造時,對古建築“修舊如舊”,保留了整個村莊的肌理。

2014年,篁嶺古村“搖身一變”成為景區,正式對外迎客。

如今漫步在篁嶺古村,可以看見錯落有致的徽派建築透露著古樸的韻味,門前屋後窗前都晾曬著豐收的喜悅。村內的小巷旁,米酒、豆腐等各類農家特色小吃店舖飄香不斷,木梳、香膏等傳統工藝品吸引不少遊客。

這幅中國傳統農家“風景畫”,暗藏著村民解鄉愁、赴小康的步伐。

在吳向陽看來,景區復活了“曬秋文化”,系列“曬秋産品”喚起了不少人的鄉愁。當鄉村與旅遊結合時,不少傳統農村習俗、工藝也正慢慢復蘇,當地的傳統文化也能更好地呈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以前年輕人在省外打工,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聽説家鄉開發了便回來了;現在大娘大媽,在家‘零距離就業’,晾曬農作物也能有收入,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頭戴紅色頭巾、身穿格子圍裙的篁嶺村村民汪杏花在景區內的一間茶吧就業,偶爾也兼職“曬秋大媽”。

“生活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現在比以前開心多了。”汪杏花如是表示。

篁嶺古村的美不再是“秋日限定”。這裡,春天可看油菜花開滿梯田,冬天可賞雪落屋檐,還有鄉村樂園、流光森林、天橋滑索等主題樂園,鄉村旅遊“四季不落幕”。

“以前我們自己種油菜花雜亂無章,現在高低錯落的油菜花梯田吸引了眾多遊客,花季時光靠賣油菜花花環一日也能有上千元(人民幣,下同)收入。”篁嶺村村民曹加祥表示,如今油菜花梯田不僅是“賣風景”,也讓遊客成了一道風景線,自己開的民宿好的時候也能一年盈利30萬元以上。

如今,像汪杏花、曹加祥一樣的當地村民,年均收入從十年前的數千元增至現在的4.2萬餘元,景區周邊村莊經營著200余家農家樂,平均每戶年收入增加了6萬元,並且帶動了周圍沿線80%的村莊都吃上了“旅遊飯”。(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