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10月11日,由“北京大學—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研發的古籍數字化平臺“識典古籍”測試版正式上線。目前,該平臺涵蓋390部經典古籍,主要來自《四部叢刊》,共計3000多萬字,即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未來三年,“識典古籍”將陸續完成一萬種古籍的智慧化整理工作,基本覆蓋儒家、道家和佛學的核心典籍目錄,屆時將全部免費開放。
據了解,上述實驗室係今年3月北京大學與字節跳動合作成立,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古籍資源的智慧化整理。“識典古籍”平臺上線,即是雙方合作的最新進展。
當前,中國的古籍數字化面臨技術難度高、資金缺口大、人才緊張等難點。相關資料顯示,現存的20多萬種古籍中,只有8萬種完成影像數字化掃描,近4萬種完成文本數字化。據專家統計,從1949年到2019年,國內共修復整理出版古籍近3.8萬種,要將現存古籍全部修復整理出來,可能需要300年時間;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修復整理,大概二三十年就能完成。據“識典古籍”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平臺當前主要使用了三種技術,包括文字識別、自動標點和命名實體識別。文字識別技術,是對古籍的影印版文字進行單個切分,再進行文字識別和順序識別。自動標點技術,是通過序列標注的方式對古籍自動進行標點劃分。命名實體識別技術,則是通過序列標注識別文本中的人名、地名、書籍、時間、官職等資訊。據悉,目前行業內OCR識別準確率平均為93%至94%,“識典古籍”的準確率為96%至97%。
與其他古籍數字化平臺相比,“識典古籍”頁面簡潔,瀏覽流暢,提供影印底本作為參照,還具備主題詞檢索和繁簡體轉換功能,便於專業研究人員、廣大古籍愛好者使用。同時,“識典古籍”書目將持續更新,後續將上線手機移動版。
未來,“識典古籍”將向全社會開放古籍閱讀檢索研究能力,還將實現全自動整理校對,更高效地實現存量古籍全部數字化。同時,平臺也鼓勵擁有文獻的學者自行上傳文獻,用戶甚至可參與再創作和再闡釋,助力古籍文化傳承和研究。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