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宇宙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富表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宇宙觀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係的根本看法。講清楚天人合一的內涵和意義,有助於人們深刻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及其對當今時代的重要價值。
關於人與宇宙的關係,中國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張。經過長期交流交鋒,天人合一逐漸成為主流觀點。這種觀點強調人與宇宙的互動與和諧。孟子説:“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把對親人的愛推及鄰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萬物萬類。莊子説:“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與天地精神往來”。《周易》中的“道”,綜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萬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來,“生生”是“天地”內在的創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個不斷創生的系統,也是一個各類物種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這就從自然規律的角度闡釋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問題。此後,宋代理學家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萬物都是我們的兄弟,倡導要愛人類,也要愛自然萬物。程顥説:“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認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要把愛給予他人和萬物,使愛具有遍佈於人與萬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一體之仁”説,把人所具有的仁愛之心由“愛人”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有機結合起來。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內含從萬物相互聯繫出發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觀點,強調整個世界的有機關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與草木、鳥獸、山水、沙石同在。按照這樣的宇宙觀,人與天地萬物屬於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這樣就把人類的生存與宇宙萬物的生存聯繫起來。當然,講天人合一,並非把天與人直接等同起來。很多思想家認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區別的統一。例如,戰國末期的荀子在《天論》中説:“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規律。他主張“明于天人之分”,即認識到天與人的職守不同;強調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劉禹錫認為:“天與人交相勝耳”。柳宗元則強調,天與人“其事各行不相預”,即天與人各有其發揮作用的領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見,中國古人在講天人合一時,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後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價值。這一理念與西方近代以來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截然不同。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認為人是主體,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為客體,是人認識、利用和改造的對象。受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影響,人類自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原有的迴圈和平衡,造成人與自然關係緊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倡導人們對自然萬物持有仁愛之心,將天地萬物視作同自己緊密相連的存在,從而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繫起來,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提供了重要價值論參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不存在所謂絕對獨立存在的客觀自然,自然不是外在於人的“他者”。人與天地自然萬物是共存關係,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共同維持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提供了重要關係論參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還明確了人對於天地萬物的責任和義務,為人的行為劃定了紅線,強調人類應當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規律活動,對自然心存敬畏,對自然資源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哲學、尋求永續發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實踐論啟示。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觀的智慧,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