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6月20日訊 (記者 秦金月)6月18日,北京人藝實驗劇場內,新一期的劇本朗讀《鳥人》正式開啟。
作為北京人藝7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主創團隊為這部人藝京味兒作品做了充分的準備,觀眾剛剛入場,就仿佛置身於上世紀90年代的北京街頭,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共同從“鳥人”這個群體中剖析中國文化中的精神特質。
《鳥人》首演于1993年,2009年再度上演,由過士行編劇,林兆華導演,是一部以獨特風格著稱,帶有強烈京味兒元素的話劇作品。本次劇本朗讀的藝術指導何冰曾先後參演了兩版《鳥人》的演出,對於這部作品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看來,《鳥人》是一部極具挖掘性的佳作,“這部作品展示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對比會永遠存在,關於這種差異的探討就總會給人帶來更深刻的思索。這個戲在娛樂性方面也絲毫不弱,同時能夠滿足有深刻的思索跟演繹上的那種愉悅的劇本是不多見的。”
導演、表演過多次劇本朗讀活動的楊佳音、閆銳也對這部作品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閆銳認為,《鳥人》中既有著荒誕的內核,同時又與北京人藝的現實主義傳統並行不悖,無論在文本或表演中,這兩種風格都有著巧妙的融合。楊佳音也認為,這部作品的戲劇性在於“利用文化去做一個精神上的反思,劇中存在有東西方文化産生的一種撞擊。”
雖然是劇本朗讀,但劇組成員卻在以正式演出的態度去迎接這一次的活動。“劇本的‘朗讀’實際也是一種‘演繹’”,何冰表示,“劇本朗讀的形式決定了他們只能坐著演,這就要求演員要讓觀眾只靠聽就能聽出興趣來。”在“朗讀”的大框架下,劇組以各種手段充實著劇本的內涵,從舞臺場景的佈置到角色的形象表達,都進行了反覆的嘗試。楊佳音將作品的呈現理解為“虛實相間”,“什麼時候實,什麼時候虛,需要在排練中不斷挖掘。”閆銳也提出了表演過程中的“層次”:“不光要讀出表面的詞,還要將每個人的精神層面‘説’出來,讓呈現盡可能地立體化”,雖然沒有舞臺調度,閆銳也希望劇中的人以群體的形式組成不同的“聲部”,讓觀眾獲得更直觀的觀演感受。
本次劇本朗讀中,除了閆銳與楊佳音兩位導演,阿楠、鄒健、楊琪芳、孫驍瀟、李京旭、朱曉鵬、李雪歌、李金濤、石雲鵬、聞博、王寧等人藝青年演員和曾在《名優之死》中飾演琴師的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宇均參與了本次演出。演出中,完全沒有戲曲演出經驗的演員也運用單皮鼓,大鑼,鐃鈸等樂器,配合專業琴師與閆銳的演唱,充分調動了原劇存在的京劇元素,讓整場演出具備了一種恰到好處的遊戲感,讓本次《鳥人》的朗讀更為活潑有趣。何冰認為青年人可塑性強,對於本次演出的效果也非常滿意。
據粗略統計,6月19日下午的同步直播全網有超900萬人次線上觀看,現場和網上觀眾對這次劇本朗讀都給予高度評價。通過劇本朗讀,更多人得以走近北京人藝,大家逐漸依託這個平臺熟悉和喜歡上正在成長中的北京人藝青年演員。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